八、东汉初西域农牧业状况

  在遥远的东汉初,西域绿洲面积远比现在要大,随着两千年气候不断变化,经济在萎缩,沙漠、戈壁在澎胀,楼兰古城、皮山古城、尼雅古城等等一座座繁华的汉代商埠城池、要塞重地,被埋进漫漫黄沙之下,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在当时的一片片繁华的绿洲之上,河道穿绿洲而过,尾闾都在遥远的沙漠腹地,绿洲上遍布着城池、村落、寺院、官署、住宅群、种植园、冶铁和制陶作坊、墓地等。现在,随着新疆考古的不断深入,这些古代遗存慢慢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我们就此才能一窥遥远的两汉时代,那里是什么样子,发生了什么,我们的先民是怎么生活的?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前汉时代,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地区,曾是农业发达地区之一。两汉时期通往西域丝绸之路南道上的鄯善、且末、精绝、扜弥、渠勒、于阗、莎车等及位于北道上的楼兰、危须、犚犁、渠犁、龟兹、姑墨、温宿、尉头、疏勒等绿洲城国都有较发达的农业或畜牧业。
  分布于西域四周的阿尔金山、昆仑山、帕米尔高原、天山等融水形成无数河流,孕育了一片片广袤的绿洲,这些绿洲城国都兴建在一条条河流的下游三角洲或沿岸地区,如精绝国就位于尼雅河下游三角洲,且末国就位于车尔臣河沿岸的冲积平原上等等。
  这些绿洲城国的农业用水主要依靠河流的灌溉。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东部边缘和南部边缘,均有前地质时期形成的厚厚黄土层,黄土层的承水性较强,因而河流的尾闾多在黄土地区积聚为沼泽湖泊,形成绿洲。
  当时这些绿洲的生态是怎样的呢?唐代高僧玄奘途经尼雅河谷“尼壤城”后,记述是“泽地湿热,难以履涉。芦草荒茂,无复途径。”这与今天尼雅河谷的自然景象十分相像,尼雅河谷两岸,胡杨、红柳、芦苇丛生,沙生植物遍野,红柳深处,偶见民居二三,白羊点点,散落在绿草丛中。塔里木兔不时从灌木、荒草丛中窜出。
  当时发达的农业生产种植品种十分丰富。
  小麦——考古发掘证明,当时绿洲上各“居国”建城邦为王治,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小麦、大麦、青稞(燕麦)、粟、糜,作为主要食物。经碳十四测年,早在距今约3800年前,西域各绿洲便主要种植小麦。
  青稞——又名稞大麦或元麦,3—5月播种7—9月收割。新疆哈密五堡古墓发掘证明,在距今约3000年前,西域各国即均大面积种植青稞。但与高原不同,青棵并非作为人的粮食来使用,而是作为牲口饲料,诸如马、驴、骆驼的精料。
  粟、黍——都是早在新石器时代就由内地传播到西域,是当时与小麦一样的主要粮食。新疆哈密五堡古墓中曾出土过一种小米饼,且数量众多,饼多呈方形,长约二十厘米,厚三四厘米,由于粉碎不好,饼内的卵圆形小米粒仍清晰可见。
  蔓菁——即芜菁,十字花科,一、二年生草本。直根肥大,质较萝卜致密,有甜味,呈球形或扁圆形,四季可以栽培,是当时各绿洲种植最多的食物类蔬菜,中原当时也大量种植。根和叶作蔬菜可鲜食或盐腌食,制干后可作粮食用,也可作牲畜饲料。
  棉花——当时西域各国已经普遍种植,但它与我们今种植的棉花品种陆地棉不同。属“草棉”,也就是非洲棉、小棉,产量比较低,纤维品质也较差。这一种植品种一直延续到清末。考古发掘中出土的粉红色优质棉平布、淡紫红色粗棉布、腊缬花兰布衣物、棉件等证明,早在汉代,西域各国即开始纺织棉布,使用棉绒。
  大麻——俗称“火麻”。桑科。一年生草本。西域地区种植大麻、用麻纤维纺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甚至更远。
  桑——果实名桑椹,属入夏初期颇受欢迎的一种热性水果。当时西域各国普遍植桑,建桑树园,主要是为作水果用,“植桑育蚕”处于次要地位。“养蚕不以为丝”,即不懂缫丝技术。当年西域各国吏民对蚕茧的利用,往往是待蚕蛾破茧,已成“蛾口茧”后才作丝绵。
  桃、杏、枣、梨、石榴——在一个个遗址中,用篱笆围成的果园清晰在目,桃树、杏树、桑树、沙枣、石榴、梨树等水果树树干清晰可辨,每一座院落往往与一个果园联在一起,说明汉代西域人的食用水果不比现代人少。梨、沙枣、石榴都是一些耐贮存的果品。尤其是石榴,保存条件好的话,可以贮存到来年春季。
  葡萄——我国西域种植葡萄的历史已突破公元前5世纪,当时除了种植粮食作物之外,葡萄种植是农业的一项主导产业。
  紫花苜蓿——主要是作牲畜饲料用,当时西域各国广泛种植。
  犁耕技术在当时尚未出现,据《洛阳伽蓝记》载,公元521年,宋云、惠生经此所见,且末国尚“不知用牛,耒耜而田”,这说明汉代西域南道当时的农耕工具主要是耒耜。耒耜皆以木质为原料,都是较为原始的掘土工具。前汉时汉军大规模在西域屯田,牛耕技术理应大规模传播,在牲畜发达的西域不用牛耕,这让人困惑(本书这一条不采用)。
  收获工具以刀具为主,考古出土的收割工具中有石刀、铜刀、铁刀、和铁镰,说明铁质农具已经在大规模开始兴起。
  粮食加工工具主要有石磨盘、磨谷石,在当时的西域粮食加工主要靠原始的研磨脱皮方法。
  纺织工具主要有陶纺轮、木纺轮、纺杆、木制带杆纺轮、木手、纺锤、撑幅、提经等,在当时的西域,广泛纺织畜毛线、棉毛线织布、制毯,丝织物主要来自于中原。
  水利灌溉与凌阴设施十分发达,修筑堤埝、涝坝,开凿明渠(沟)暗渠(坎井),建造水池,保证了生产和生活的进行。而以冰窖为主的凌阴设施,以运用冰镇低温贮藏得以实现,保鲜和贮藏肉类食品及水果蔬菜,进一步提高了生活的质量。
  西域畜牧业发达,行国主要以游牧为生,不赘述。绿洲上各居国,在农业方面不仅种植五谷、栽培葡萄诸果,而且六畜兴旺,主要饲养的牲畜有骆驼、马、牛、羊、驴及家犬。骆驼和马可以分军用和或民用,是沙漠绿洲上的主要运输工具。驴因为灵性较差,仅作为民用运输工具使用。山羊、绵羊是牧群中的主要品种,牛、羊是获取皮、毛、肉、奶、酥油的主要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