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东汉初中原、西域建筑小议

  两汉四百年,是汉民族建筑的青年时期。由于年代久远,地面上留存于世的汉代建筑大约都在河西、西域。汉长城如伏地长龙在黄沙戈壁上逶迤向远方,障亭要塞、烽燧烟墩在寒风中巍峨矗立,它们是岁月的年轮,依稀在向我们诉说曾经的铁血、辉煌与荣耀!
  汉长城与汉代障亭要塞、烽燧烟墩之所以留存两千余年,是因为它就地取材,都是抟沙土、间以红柳、荆棘、白草夯制而成。汉代是中华民族的鼎盛年代,是当时世界四大帝国之首,但其余的地面建筑无一留存,原因是秦汉尚木质建筑,即便是秦咸阳的咸阳宫、东汉雒阳的南北两宫,是当时世界的建筑瑰宝,让项羽和董卓一把火烧了后,留给两千年后后人的,便只有史籍的描述和深埋于地下的高台地基。
  考古证明,项羽没有烧过阿房宫,他烧的是咸阳宫。前汉的未央宫,也曾被更始军火烧,东汉自光武年代起即开始修葺,后历代不断维修,但到唐末还是彻底沦为废墟。
  好在史籍中关於秦汉建筑记载颇丰,让我们能一窥恢宏的秦汉遗华。
  到秦汉时代,中国建筑组合与结构已日臻完善,虽然至今未曾发现过一座幸存的汉代木构建筑,所幸佐证资料丰富,史载清楚明白。比如前汉未央宫,《三辅黄图》等有细致描述。东汉雒阳汉宫,《河南志》等记载也较详细。对这两座帝宫,最可靠的描述是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两京赋》,当代人记当代事,文华传千古,也让后人能想象出帝宫当年的气度和恢宏。
  西汉帝国的大朝正殿便是未央宫,建于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由丞相萧何亲自监造,是汉帝国204年间的政治中心,也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朝代最多、存在时间最长的皇宫。它也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之一,总面积比北京紫禁城大六倍。宫内亭台楼榭、山水沧池布列其中,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宫城建筑的基本格局!
  东汉雒阳汉宫历史更为悠久,它是在成周王城基础上兴建。光武大帝刘秀定都洛阳后,一直以秦丞相吕不韦修筑的南宫却非殿为汉帝国朝堂正殿。永平年间,汉明帝建崇德殿为南宫正殿,又大规模修建北宫,并修葺北宫东面的永安宫。张衡在《东京赋》中记载道:
  “逮至显宗,六合殷昌。乃新崇德,遂作德阳。启南端之特闱,立应门之将将。昭仁惠于崇贤,抗义声于金商。飞云龙于春路,屯神虎于秋方。建象魏之两观,旌六典之旧章。其内则含德章台,天禄宣明。温饬迎春,寿安永宁。飞阁神行,莫我能形。濯龙芳林,九谷八溪。芙蓉覆水,秋兰被涯。渚戏跃鱼,渊游龟蠵。永安离宫,脩竹冬青。阴池幽流,玄泉洌清。鹎鶋秋栖,鹘鵃春鸣。鴡鸠丽黄,关关嘤嘤。”
  这里的“德阳”便是指德阳大殿,是北宫的正殿,也是永平之后东汉帝国一百余年的政治中心。范晔在《后汉书》中记述道,德阳殿“周旋容万人。陛高二丈,皆文石作坛,激沼水于殿下,画屋朱梁,玉阶金柱,刻缕作宫掖之好,厕以青翁翠。”
  汉人视死如生,视亡如存,死亡不过是到了另一个世界。按照中国考古学重视实物的思维惯性,我们可从汉代墓葬规制推测房屋建筑格局。
  根据汉代考古情况看,汉代墓室一般为屋墓,外廊或庙堂、外门、石阙,墓内庞大的石柱、斗拱、画像石、画像砖与明器,都是对死者生前居住房屋、木构建筑局部或建筑组群布局的整体模拟,足以丰富我们对汉代建筑的认识。
  木构楼阁是木构建筑成熟的标志,在明器中常有三四层的方形阁楼(如绿釉三层陶望楼),每层有斗拱承托的挑檐,其上置平坐阳台,满足遮阳、避雨和远眺的要求,造型凹凸有致,虚实相生。门阙是表示威仪等第的建物,用於墓前和祠庙前,现存东汉石阙30座,以四川的高颐墓阙最精美,也是仿木构建成的,雕刻楼面也有平坐木枋与挑檐斗拱。
  大量画像石、画像砖与明器陶屋,为我们揭示了汉代民间建筑形态。
  汉代房屋以区为单位,国家授田宅时一区宅指一个院落,正房、厢房一应俱全。庶人小型住宅平面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一般都采用木构架结构、夯土墙建筑。窗的形态有方形、横矩形、圆形多种,屋顶用悬山式或囤顶。稍大的住宅为二进或三进院落,前后院、主楼与次要房间,外观高矮主次分明,错落有序。
  茅厕一般在院角,城外民间住宅,茅厕一般与猪舍联在一起。
  世族豪强大住宅按照前堂后室传统制式,一般分多重院落、左右并列布局。右侧有门、堂,是住宅的主要部分。左侧是附属建筑,马厩等功能性建筑一般在左院。右侧外部装有栅栏的大门,门内又分前、后二院,绕以木构的回廊。左侧后院有一方形高楼,四注屋顶,檐下饰以斗拱,可能是了望或储藏贵重物品的地方。
  外有大门便于车马通行,大门前有拴马石,院门有豪华门楼,屋顶中央高、两侧低,其旁设小门,便於人员出入,大门门一般有门庑做为客房。
  院内以前堂为主建筑,一般建有豪华望楼。后院为女眷所居,一般建有多层闺楼或阁。
  留存后世的汉代建筑材料当数瓦当最多、最具特色,秦代瓦当已有各式动植物纹和吉祥文字,到汉代继续发展,图案更加丰富多彩,云纹瓦当最为流行,而四神纹(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形象最有特色。汉朝尚火,汉砖在建筑上的作用主要是铺地和地下墓葬等建筑,连围墙都极少用,更不要说地上房屋建筑。
  汉代以世族豪强为社会基础,大户人家一般在田地中都建有豪华的庄苑。一座庄苑便是一座城堡,高高的围墙,院四角有箭楼,箭楼之间以空中廊道相通。庄苑中间的望楼,是最坚固的堡垒、箭楼。庄苑既是管理田地的场所,也是私兵的住所,更是贵族豪强享乐之所。大量徒附、奴隶一般也是在庄苑中,自成村落居住。
  汉代地广人稀,中下小地主以及庶民全部在广阔的田地中建有田舍。田舍其实就是一个大型功能性院落,田舍中有场院,有正房为农间歇息起居,有厢房为仓室库房,院中还要有马厩圈马牛,水井、厨房、茅厕一应俱全。
  游民、徒附、奴隶、罪民一般结茅庐而居,民皆有院墙,院墙内筑屋。方法是掘地半人深,再夯土为墙,以芦苇树枝覆顶,以茅草苫顶。
  城池一应均为夯土建筑,有谯楼、四角箭楼、箭楼、马面、瓮城、城垛和女墙。大城有护城河,河上有吊桥。重要要塞城、大城、兵城最多有三重城,外郭内垣,中间还有官城或皇城,也就是最坚固的内城。要塞、兵城旁边会有烟墩、障亭为配套设施。
  到东汉时,由于朝廷励农兴商,即鼓励农、桑和商业贩运,开放盐禁和铁禁,鼓励盐铁私营,致使举国商业繁盛,各郡国城池多成商埠。货贩业的发达,导致官办的驿置系统也承担接待功能,同时民间的客栈、酒肆业更为发达。在东汉,开客栈、酒肆的是一个重大的群体。
  由于前汉对西域的深入经营,到东汉初时代,西域与中原建筑规制大体相同。
  各居国的王城一般与中原小城类同,只是规模稍小。于阗国的西城,莎车国的莎车城,龟兹国的延城,焉耆国的南河城,都是三重城。两汉时代西域各绿洲树木遍地,红柳、沙枣、棘棘、白草等植物繁盛,房屋建筑一般夯土为基,以木质为基干,再夯土为墙,芦苇与茅草苫顶。
  东汉是中国丝绸之路最繁盛的时代之一,前汉时代行走在商道上的商队以官商为主(即使者),而东汉则以商人为主。栗特商队、汉人或其它各国商队络绎不绝,大小也不一。大的人数可达四五百人,镖师护卫二三百人,便是一支小型军队。很多大型商队会在要地筑小城居住,以为基地。今日在沙漠下不时会发现很多汉小城遗址,其实很多西域小城,便是商队建筑,殖民当地土著而自成一国。
  各城池中的房屋南北不同,北道的伊吾庐、金满城、交河城、务涂谷,城中民居一般是掘土半人深,再夯土为墙,房顶为坡顶苫茅草,十分狭小。城外各部族村落,一般以毡帐为居,大户人家会筑有马架子,与围栏相连。
  天山以南各国,如龟兹、焉耆、于阗、疏勒等,王城中的房屋一般为夯土房。贵族则以木质建筑为主,且贵族一般均在城外有庄苑。
  在塔里木盆地南北各小绿洲上,庶民、徒附、奴隶一般以大树(汉代胡杨树、黑杨树、柳树、榆树均有,以胡杨为多)为支撑,以荆棘、红柳编辑成墙、遮顶,顶再苫茅草以避雨雪。沙漠少雨,但讯期亦有,昆仑山下各绿洲国,偶尔会暴雨成灾夺命。
  这种民居冬暖夏凉,一般与牲畜围栏相连。
  冬季时,在红柳、荆棘墙上糊泥以避寒风暴雪,夏天则剥去覆泥以通风。沙漠居民日常生存状态十分简单,一日两食,一般屋中会有火塘,四季不熄。冬天可取暖。做栗粥时,只需将栗米放入罐中,加入水,放入火烬中,一会便好。
  火塘四周地上覆毡毯,即为睡眠之榻。一家老小,围塘而卧,声息相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