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东汉初西域各国人口、兵力和地缘政版图

  西汉末年哀、平二帝与新莽时代,西域进入列国争霸模式,烽烟四起,前汉时的36国分裂为55国。又经过数十年列国互相攻伐吞并,到永平时代又重新组合形成三十三国。
  由于光武年间汉朝无心西顾,西域各国完全归附北匈奴。到永平十五年汉军开始北征前,沙海南北两道、天山南北广大区域,这三十三个城邦国或游牧行国,慢慢形成了3个战略区域,7个大的“山头”(国家集团)。
  班固《汉书?西域传》主要部分成书于东汉初,资料应该部分来自班超,并在此基础上推测的前汉西域情况。而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西域传》主要依据班超子班勇所著的《西域风土记》,反映的是东汉中期的西域情况。综合这两份珍贵的历史资料分析,班超进西域时各大国实际情况大约如下:
  沙海南道,也就是汉代丝绸之路的南线,共有四个“山头”,分别是鄯善国、于阗国、莎车国和疏勒国。鄯善国,兼并了且末、小宛、戎卢、精绝,生口2万余,国兵7千人。于阗国,统驭或兼并拘弥国、渠勒国、皮山国,生口9万多人,国兵3万余人,产五花马。莎车国吞并或统驭西夜国、子合国、德若国(蒲犁国)、乌秅国,人口8万多,国兵3万多,盛产小麦。疏勒国,瘦长了依耐国、桢中国、捐毒国、休循国,人口近2万,国兵2千余人。
  莎车国因先王贤雄霸西域时曾受到汉朝羞辱,故而恨汉而附匈。
  沙海北道,也就是汉代丝绸之路中线,沿塔里木河,共有两个山头,分别是龟兹国和焉耆国。龟兹国,正处于鼎盛期,兼并或统驭姑墨、温宿、尉头,地域广大,人口12万以上,国兵近5万人。焉耆国,也正处于鼎盛期,兼并或统驭尉黎国、山国、危须国,人口10万以上,国兵4万多人,产焉耆龙驹。
  这两个山头是北匈奴统治西域的中坚力量,也是班超进入西域后的主要对手。
  龟兹国因北匈奴助其从莎车王贤的奴役下立国,故而铁心归附。焉耆国素有杀汉朝都护传统,是汉朝的世仇,历史上因先后攻杀汉朝三任都护,骨子里畏汉、反汉而铁心归附北匈奴。
  而天山南北的车师前国、车师后国则地处西域北端,是一个独立的“山头”。统驭或影响着东且弥、卑陆国、蒲类后国、蒲类国与移支国,即车师六国,北与北匈奴接壤,人口约3万,国兵约7千人。
  当时的西域诸国都归附北匈奴,北匈奴则在各大国均住有监国使团。
  在葱岭和天山及以西区域,还有三个国家,分别是乌孙国、大宛国和无雷国,属于贵霜国(大月氏)势力范围。到东汉初,这三国由于乌孙衰弱了,因而三国丁口只有数十万,国兵不足20万。这三国前汉时便属于都护府范围,因而在东汉初汉匈争西域的漫长时间内,他们一直倾向汉朝。
  除此以外,鄯善国以南的阿尔金山上,有南山羌时常侵扰。昆仑山上,有苏毗女国每年都要侵扰于阗国以及且末、精绝等各小国。
  而葱岭以西,沿商道向西大国有贵霜国、康居国、安息国和大秦国。由于地隔葱岭和昆仑山,位于西亚或地中海沿岸的这三大国在商道阻断的六十余年间,根本无意于西域。但当班超进入了西域并开通了南线商道,丝绸贸易日益兴隆、财货滚滚而来时,他们便将目光紧紧盯住了西域。
  这四大国中,康居国为游牧国,以农耕为辅,国民数十万,国兵十数万,国力相对较弱。但康居国对夺取和控制位于商道要冲的疏勒国跃跃欲试,曾小动作不断,最终被班超打丧了胆。
  贵霜国、安息国、大秦国均是当时世界四大帝国之一。安息国、大秦国为商道利益攻伐不断,大战不绝,二国都无暇东顾。而贵霜国就不同了,因伟大的“王中之王”丘就却开创了崭新的帝国时代,且正处鼎盛期,故而四面开疆拓土。
  贵霜国因历史上屡败于匈奴,故对葱岭以东这神奇的土地虽虎视眈眈,在北匈奴奴役西域的数十年内却从未敢染指。但是,当北匈奴被班超逐出西域,贵霜国便对大汉露出了獠牙。
  有“伟大的救世主”称号的贵霜二代帝王阎高珍曾派出7万大军攻伐疏勒国,最终被班超打回原形,含羞饮恨狼狈而归,从此断了东进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