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赐铁券

  陆贽马上领旨下去拟定,德宗抬头对李泌说道:“先生请看,朕身边都是俱总管这种忠心为国的忠臣,他们即便处置朝政偶有失误,也是无心之过呀!可偏偏总有人抓住他们的失误不放,甚至诽谤他们为奸佞。”
  李泌说道:“陛下,老臣认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凡是认真做事的大臣,一定会有失误,如果是出于公义,即使错了,造成的后果不严重,人们也不会过多的苛责。但是如果是出于私心,又造成了严重后果,必然会招来非议。但凡贤良忠贞的大臣,为了江山社稷仗义执言,很容易触怒龙颜,不讨天子的欢心,比如魏征,遇到什么事情都秉公犯言直谏,很少能博得太宗的欢心,太宗几次忍不住要将他外贬,直到他去世了,太宗才发觉自己失去了一面自省的明镜;但是奸邪谄媚的人则不同,他们什么事都先揣摩天子的心意和考虑自己的私利,因此更容易得到天子的宠信,反过来又仗着受宠而结党营私,比如杨国忠之流,他的危害在短时间内根本不会显现,而是长期缓慢地侵蚀着江山社稷,所以直到他在马嵬驿被愤怒的士兵杀了,玄宗皇帝都没觉察出他的危害。因此,老臣建议陛下以后用‘公心还是私利’这个标准来判断忠臣和佞臣,就不会发生今天这种情况了。”
  德宗听李泌将卢杞隐喻成杨国忠那样的奸臣,心中有些不太舒服,说道:“看来爱卿就是朕的魏征啊!”
  李泌哪能听不出德宗的弦外之音呢,赶忙拱手说道:“老臣羞愧,魏征忠心可嘉,老臣当把他作为楷模,但是私以为其性格过于刚直却不足取。”
  德宗听李泌能自己认识到自身短处,心中很是宽慰,大度地说道:“朕虽不敢与太宗皇帝相比,但与先生相识几十年了,怎能不知道先生的性格,朕还是希望先生不失本色,今后还能当面指陈朕的得失。另外,先生认为李晟提出的分营是否合适?”
  “老臣以为李怀光目前是典型的养寇自重,正是臣刚刚所说的私心作怪。他明知陛下播迁在外,不思尽速平叛收复长安,反而借机要挟陛下,其真实心意很难预测。李晟必然发现了李怀光居心叵测的蛛丝马迹才提议分营,老臣建议陛下应尽快下旨,不仅同意李晟的神策军分营去驻守东渭桥,还应该以李晟兵力不足,为防叛军偷袭,让鄜(fu)坊节度使李建徽与李晟到东渭桥联营,调马汇的河东军驻守中渭桥。”
  德宗听了,缓缓说道:“本来当初李晟就驻守东渭桥,河东军就驻守中渭桥,朕可以下旨让他们回到这两处要地,李怀光即便不满也无话可说。但是此时再让鄜坊军也和李晟一起走,李怀光一定会认为朕对他有所猜忌,如果君臣离心,朕认为这样不利于下一步收复长安的战事,还是再等几天吧。”
  李泌一听赶忙劝道:“陛下此时切莫优柔寡断,这可关系到五千军力的归属。李怀光忠于朝廷还则罢了,一旦有变,那就意味着李怀光手中多得到了五千兵力,而朝廷却失去了五千兵力,这得失之间就是一万兵力呀!”
  “先生不要着急,为了避免李怀光疑心,朕过几天再调鄜坊军也不迟。先生还是帮朕筹谋一下,李怀光不给吐蕃写保证书,朕如何说服吐蕃军队帮助朝廷呢?”
  “老臣觉得,李怀光目前唯一做正确的事就是拒绝吐蕃军队这件事了。李怀光所说三项弊端,都是朔方军长期与吐蕃人在战场上积累的经验,请陛下还是赏吐蕃人一些钱帛,让他们回去吧。”
  德宗听李泌也不赞成向吐蕃借兵,不愿再听他喋喋不休的陈述其中弊端,只得说道:“那朕就先让崔汉衡带一部分钱帛到邠州去,让吐蕃军队暂时驻扎在邠州等候吧。”
  ……
  卢杞等人被远贬岭南,翟文秀被杀的消息传到咸阳,这些都满足了李怀光的心愿。因为岭南乃夷狄混居的蛮荒之地,不仅毒虫盛行还常年充斥瘴疬之气,犯罪官员除了被处死,最怕就是发配岭南。因为北方人根本不能适应岭南的气候,身体稍差的人基本上都是有去无回。如今德宗把李怀光口中的佞臣全部远贬岭南,说明了他在与朝廷的角力中胜出,所以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李怀光是志得意满,却没有细究德宗为什么突然降旨调李晟和马汇各率本部兵马重新驻军中渭桥和东渭桥的事情。可是长安城内的罗令则却发现了这一细微变化,马上通过韩旻提醒朱泚,李怀光的行为已经引起了朝廷的注意。于是,朱泚马上安排源休秘密押送一批钱帛到李怀光的大营,并提醒李怀光朝廷已经开始怀疑他了。
  李怀光经源休这么一提醒,马上也意识到确实有些不对,心中开始有些不自安。如果让他公开反叛,李怀光此时与朝廷并未到决裂的地步;可是自己毕竟凭借兵权逼迫着朝廷贬斥了当朝宰相卢杞等人,翟文秀因此还送了命,谁敢保证德宗将来回到长安以后不会秋后算账呢?
  深知李怀光的源休也体会到了他惴惴不安的心情,马上给他出了一个歪招:以倔强不法的罪名杀掉李建微,吞并鄜坊兵力,然后上表请罪。如果朝廷降旨斥责他,就说明朝廷没有对他起疑心,但是如果朝廷没有斥责,则说明朝廷已经怀疑李怀光了,那时他就该公开投靠长安的大汉皇帝(朱泚这一年初一把国号改为大汉,年号改为天皇)。
  按说只要是个人就能明白这是一个馊主意,偏偏李怀光这个颟夫居然觉得源休的主意很好,马上就杀掉了李建微进而吞并了鄜坊的五千士兵,然后立刻给德宗上奏折请罪。
  德宗接到李怀光的奏折以后惊呆了,没想到李晟和李泌等人的猜测是真的,他权衡再三,不顾大臣们铺天盖地的弹劾,决定暂时先忍了这口恶气,等到光复长安以后再和李怀光算账。他找来陆贽,下旨宽免李怀光的同时,还加封李怀光为太尉,赐铁券,诏令李怀光三日后率兵出击,光复长安。
  李泌听说了德宗这个决定,拉着草拟好圣旨的陆贽来面见德宗,开门见山地说道:“陛下,肯定是因为李晟和马汇的分兵引起了李怀光的注意,他这么做明显是在试探朝廷对他的态度。如果陛下此时斥责李怀光,老臣保证李怀光还能与陛下君臣相处,而偏偏陛下不仅没有斥责,反而还授予他太尉并赐了铁券,这样一来,李怀光一定会担心陛下秋后算账而公开造反。”
  德宗悻悻地说道:“李怀光颟顸之人,怎么能想到那么远。朕今天暂时忍了这口气,待李怀光收复长安后,朕一定对他严惩不贷。”
  李泌听了苦劝道:“李怀光性格粗疏,能使出这种花招必然有人暗中蛊惑。一旦陛下的诏书发到咸阳,背后之人一定会鼓动他谋反。如今长安还在逆贼手中,李怀光再反,陛下回銮之日岂不是会变得遥遥无期。老臣劝陛下不要意气用事,还应以大局为重。实在不行可以先拖一拖,十日之内,老臣一定想办法擒住李怀光,将朔方大军控制在朝廷手中。”
  德宗听了李泌的话,想了想说道:“先生,既然你提到擒拿李怀光,朕想到了汉高祖刘邦伪游云梦智擒韩信之计,朕就下旨三日后亲临咸阳大营,那时将他擒获如何。”
  李泌听了大惊失色,说道:“陛下万万不可以身涉险,老臣与李怀光麾下的兵马使杨朝晟有旧交,杨朝晟在汾阳王麾下多年,不仅忠于朝廷,而且在朔方军内颇有威望,老臣马上联系他,让他想办法擒住李怀光并平稳接管朔方军。但是,陛下务必不要心急,需要多给他几天时间筹划一下。”
  德宗摇了摇头,说道:“最多三日,朕降旨让他三日后出兵,三日内杨朝晟没有结果,刘怀光如果奉旨出兵了,那就说明李怀光没有反意,朕第四日即亲自躬身到咸阳去鼓舞士气。如果他又找借口搪塞朕,朕就亲自到咸阳将他免职查办!”
  李泌摇头说道:“老臣真做不到三日之内擒获李怀光。李怀光已经在咸阳拖延了近八十日,陛下又何必计较再多等几日呢?”
  德宗听了这话,误以为李泌暗讽自己被李怀光戏耍了这么久竟没有觉察,负气说道:“朕意已决,先生三日内不能解决李怀光,朕就亲自去解决。”然后对陆贽说道:“学士在诏书上加上朕四日后亲临咸阳为将士们助威这句话。”说完,转身向后宫(实际是后院)走去。
  ……
  陆贽来到咸阳传达圣旨。
  李怀光一听诏书正如源休所料那样,德宗不仅没有斥责自己,反而加封自己为太尉,还赐了铁券,心中十分害怕,情急之下将手中的诏书和铁券往地下一扔,抱怨道:“陛下什么意思?这是怀疑我李怀光吗?陛下以前都是为了安抚造反的将领才赐给免死铁券,可是我李怀光并没有造反,陛下为什么赐给我铁券呢?看来陛下已经开始怀疑我了,这是逼着我造反呢!”
  陆贽一听李怀光的话,知道此时绝对不能火上浇油,赶紧宽慰道:“太尉怎么能如此想呢?陛下之所以赐太尉铁券,还不是因为太尉前几日杀了李建微然后上了个折子请罪吗?陛下就是怕太尉因此心中不安,所以才赐给太尉铁券,如果陛下真的怀疑太尉,四日后怎么还会来咸阳劳军壮威呢?”
  陆贽的话并没有安抚住李怀光的惊惧之心,他说道:“学士不用再解释了,我虽然没读过书,但是还听说过刘邦计擒韩信的故事,请学士给陛下带句话,为避免君臣反目相见,请陛下尽速远离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