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大义灭亲

  陆贽一听李晟说的这么严重,忙问道:“常侍可有什么办法提前应对?”
  李晟说道:“现在只能往最坏了打算,所以必须要预先防备。首先让陛下降旨大军要分营驻扎,各军将长安围住的同时也躲开了朔方军;其次,陛下定下一个日期,命令李怀光作为主力必须出兵收复长安,其他各军遥相呼应辅助朔方军;第三,陛下还应该提前在梁州(治所在今陕西汉中)、利州(治所在今四川广元利州区)、剑州(治所在今四川剑阁县)任命一名将军,带领少量士卒扼守住入川道路,以防叛军再次袭击奉天孤城。”
  “好,记住了,下官回去以后马上向陛下禀报。”
  “学士这次到咸阳又是来催促李怀光出兵的吗?”
  “正是。陛下这次派下官来咸阳有三件事,一是催促李怀光出兵;二是陛下从吐蕃借的二万援兵已经到达了邠州,吐蕃将领论莽热因为忌惮朔方军,需要李怀光写一份保证书,承诺不袭击吐蕃军;第三就是安抚各藩镇军队,因为李怀光向陛下上奏折,声称神策军粮饷和给养超过朔方等藩镇太多,要求陛下一视同仁。”
  李晟听了说道:“李怀光还真狡猾,知道朝廷空虚还提出增加粮饷的要求,他这样明明是给自己不出兵找借口。”
  陆贽说道:“是啊,这次陛下让下官来安抚李怀光和朔方军,陛下让下官转告李怀光,朝廷的钱粮都在长安城,只要收复长安,陛下就给他增发粮饷。”
  李晟摇头说道:“学士如果这么跟李怀光去说,李怀光肯定会说叛军早就将长安的钱粮抢光了,以士兵绝不会相信为由继续拖延。”
  陆贽也是紧皱眉头,说道:“常侍所言正是,谁都知道这是陛下随口的许诺,兑现的可能性太小了,下官也觉得李怀光肯定会不为所动。但是下官在路上想到一个办法,只是还需要委屈常侍大人配合一下。”
  “学士尽管说,只要有利于朝廷,李晟绝无不从!”
  “朝廷国库空虚,不能满足李怀光增加粮饷的要求,他必然转而提出削减神策军的粮饷,如果真如他所愿,神策军将士一定会对常侍您心生怨恨,将来一旦生变,想依靠神策军来遏制朔方军,恐怕士卒们不会尽力,所以……..”
  …….
  李怀光接了圣旨,对陆贽说道:“陛下催促本帅尽速出兵收复洛阳,可是如今本帅麾下的将领却对陛下依旧宠信佞臣十分介怀,奸佞一日在朝,定会时常在陛下面前进谗言,这如何能让将领们安心上阵杀敌呢?”
  陆贽说道:“听元帅之意,如果陛下外贬那些奸佞小人,元帅就可出兵了吗?”
  “外贬?像卢杞、赵赞、白志贞、翟文秀之流一向朋比为奸、祸国殃民,人人恨不得将其扒皮抽筋,外贬岂能服众?”
  “下官明白了,元帅的意思下官一定转达给陛下。”
  李怀光听了,接着说道:“关于粮饷一事,看来陛下也是给将士们画了个大饼。神策军粮饷充足,甚至年前还发下了冬衣,陛下如此不公,这让本帅如何说服诸军众将士呢?”
  “元帅又不是不知,如今朝廷空虚,确实无法给全军增加粮饷,元帅这不是为难朝廷吗?”
  “如今到底是朝廷为难本帅还是本帅为难朝廷?本帅从士卒那听了一句古话‘不患寡而患不公’,如果朝廷实在不能为全军增加粮饷,那么至少应该将神策军的粮饷降低到与诸藩镇军队一样的水平,这也算公平嘛!”
  李晟一听李怀光果然如陆贽猜测的那样说出了削减神策军粮饷的建议,马上站出来说道:“如今各军合营,都在元帅指挥之下,如果要削减神策军的粮饷,还请元帅下令,李晟一定遵令削减。”
  李怀光本来就是想用削减军饷一事引发神策军内部不稳,以此削弱李晟的威望和神策军战力,给自己将来吞并李晟的神策军埋下伏笔。此时一听李晟让自己这个元帅去下令,神策军将士的不满明显会转移到自己身上来,这不仅破坏了自己的计划,反而会造成神策军憎恶自己,一旦将来自己有什么异动,神策军绝对会将自己视为仇人,这明显是引火烧身的行为。李怀光虽然是个颟夫,但是也明白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最好不要做,于是说道:“李常侍一向统领神策军,此事还是该由你直接向神策军下令为宜。”
  “元帅此言差矣,合营前,李晟的神策军归陛下指挥,一切命令以陛下诏书为准。如今陛下降旨让神策军与元帅合营,神策军上下必然听命于元帅,李晟身为元帅麾下将领,岂可在军中擅自下令呢?既然元帅觉得为了公平需要削减神策军的钱粮,元帅就应该亲自下令,有了元帅的命令,自李晟以下所有神策军将士一定领命。”
  李怀光一听李晟的话说的头头是道,不禁心中暗骂:也没听说这个老东西读过多少书呀,怎么现在变得这么刁钻难缠!但是嘴上却说道:“本帅就是随口说了句玩笑,自古临阵只有增加粮饷,哪有大敌当前削减士兵粮饷的?既然朝廷当下困难,那就等日后收复长安再让陛下补发吧。咱们还是说说吐蕃这件事。”李怀光岔开话题继续说道:“本帅认为朝吐蕃借兵有三个弊端,第一是收复京城以后,吐蕃一定会向当年回纥帮助收复洛阳那样纵兵大掠;第二是吐蕃如果立了功,肯定要求朝廷厚赏,长安已遭叛军抢掠,国库如洗,从哪里给吐蕃人筹集赏钱呢;第三是吐蕃临阵之时,一定先观望,我军胜,他们就来分功,我军败,他们很可能见风使舵取悦叛军,吐蕃人一向奸诈贪婪,根本不值得信任。所以,本帅绝对不会给吐蕃人写什么保证书,如果一定要写,就让卢杞这种奸佞去写吧,本帅才不背这个骂名。”
  李怀光关于吐蕃人这段话说的大义凛然,不仅让李晟心中暗暗赞许。陆贽听了心中也同意李怀光的观点,但是嘴上却说道:“二万吐蕃军如今驻扎在邠州,元帅这番话说的不错,可是下官奉旨而来,元帅说这些让下官如何回复陛下?”
  李怀光站起身轻蔑地说道:“你们这些朝官整日侍候在陛下身边却不能为朝廷驱除奸佞小人,难道不觉得羞耻吗?学士除了写写画画还有什么能耐?本帅还有军务在身,恕不奉陪了!”说完,理也不理陆贽,转身就向帐外走去。
  ……
  陆贽回到奉天,将李怀光的意思禀告了德宗。
  德宗听李怀光不仅不同意给吐蕃人承诺,反而趁自己需要仰仗他光复长安之机逼迫自己杀掉卢杞等人,心中十分恼怒,看了看俱文珍,说道:“去把先生找来。”
  陆贽趁等待李泌到来的间隙,又将李晟的担心和建议说了一遍,听的德宗不知道到底该不该相信李晟的判断。
  不一会,李泌随俱文珍走了进来。德宗就让陆贽将此行面见李晟和李怀光的情况又说了一遍,然后问道:“先生听了这些,有什么建议给朕?”
  李泌说道:“陛下,如今朝廷对李怀光颇有依仗,如果不满足他的要求,很难说服他率兵出击。况且,宰相卢杞等人这些年把持朝政,在施政、用人、抚民方面确实阴阳失调,令朝内百官不满,天下万民怨怼,如果陛下还要保全他们,轻则会影响平定叛乱收复长安,重则使天下离心,百姓对朝廷失去信心。当今陛下播迁在外,民心不安,孰轻孰重,还请陛下三思。”
  德宗听了李泌的话,心中十分不忍地说道:“朕为了社稷可以外贬宰相,但是让朕用宰相的人头去换取李怀光的满意,朕万万做不到。”
  陆贽一听德宗已经同意外贬卢杞,马上说道:“陛下可以不杀宰相,但是必须杀掉白志贞等人来给李怀光一个交代。”
  德宗摇头说到:“其他几人确实有罪,但是罪不至死呀。况且他们忠心追随朕来到奉天,都是定难功臣,朕当初都没杀他们,此时更没有杀他们的道理呀。”
  李泌站在边上不动声色的听着德宗的话,但是心里却替德宗至今还看不出这几人的奸诈谄媚而感到悲哀。
  俱文珍的脑袋此时在飞快的转动着,看情形让德宗杀宰相卢杞是不可能的,而杀白志贞等人德宗也不舍得。如果自己此时大义灭亲,建议德宗杀掉自己的属下翟文秀来应付李怀光,自己能不能从中获益呢?经过简单的权衡,俱文珍觉得牺牲翟文秀能让德宗明显觉得自己顾全大局,在后宫没有私党,而且还能让外臣觉得自己无私心,一心为朝廷。即便什么都得不到,但是自己并没有损失,至少替德宗解决了这个棘手的难题。想到这,俱文珍跪倒说道:“陛下,如今朝廷还指望着李怀光能尽速收复长安,不可再优柔寡断了。老奴不敢妄议几位朝臣,但是翟文秀一向恃宠不法,老奴一直怀疑他与京兆尹王翃一起贪墨朝廷犒赏泾源军的赏赐才引发了泾原兵变。老奴恳请陛下降旨杀掉翟文秀这个内宫败类,给李怀光一个交代。”
  德宗没想到俱文珍居然会这么体贴自己的难处,心中十分感动,不由得说道:“朕知道俱总管的一片忠心,容朕再考虑考虑。”
  俱文珍的举动也出乎李泌的意料,心中不由得暗想:此人倒真是能揣摩陛下的心理,他到底是为了朝廷还是隐藏着更深的意图呢?
  陆贽虽然吃惊,但是觉得俱文珍的办法不失为目前能说服德宗的最适当办法,马上说道:“是啊,陛下,再不能犹豫不决了,俱总管这么建议,也是以大局为重,朝廷还需要李怀光尽速收复长安啊!”
  德宗心里也知道俱文珍的办法是目前能保全这几个大臣的最小代价,权衡再三才艰难地说到:“学士可以去拟旨,卢杞贬为新州(今广东省肇庆市新兴县)司马,白志贞为恩州(今广东恩平市)司马,赵赞为播州(今贵州省遵义市)司马,内侍翟文秀,恃宠不法,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