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二章定计谋知秋完婚(上)
  一路上,南宫皎月把求药的事情从头至尾讲述一遍。最后,南宫皎月又说临来时见到碧云。云郎同碧云的事情叶知秋知道的一清二楚,他怕皎月因为关系碧云,说出让云郎难堪的话。忙用话语支开。可南宫皎月不吃这一套,一味地为碧云说好说,就差一点没说脏话了。
  柳依依早就知道云郎与碧云之前的关系,因为云郎对她说过。她也很想知道她那个潜在情敌的状况,遂一个劲地让南宫皎月说碧云事情。就这样,四人各怀心思,一路上说说走走,不一日到了南京府。
  之前,李若冰李大人告诉过叶知秋,不要光明正大地找他。他怕曝光了身份,引起不必要的争端。因为李若冰此次出行并未得到皇帝的许可。很早前,他就上过奏折,说襄阳王有谋反之心。只是当时苦无证据,再者,襄阳王用重金收买了朝廷中好多奸臣,不时地为襄阳王美言几句,徽宗,也就是当今圣上,一直把李大人的话当耳旁风。这次,李大人得知襄阳王有行动也是他安插在襄阳王府的底细告诉他襄阳王打算同辽国人做交易,至于交易什么事情,还不清楚。
  李大人的直觉告诉他这是逮捕襄阳王最好时机,他一面加紧对襄阳王的监督,另一方面到江湖上采集信息。当他得知襄阳王正派人秘密地寻找富山殷德的下落时,为官的直觉告诉他事情有了眉目。
  这是一个隐藏数十年的秘密。知道这件事的人少之又少。李若冰也是听坊间有这么一个说法。他本不相信,可看襄阳王那副迫切的样子,知道事情没他想象的简单。这也是为什么他会亲自去魏都的县衙提审殷富山。虽然那次他从殷富山嘴里一无所获,可从另一方面证明襄阳王也一无所获。
  他希望能早一天得到那样东西,至少要在襄阳王之前得到。所以,他把这件事情交给叶知秋办理。叶知秋是个有作为的年轻人,这在他看到叶知秋的第一眼就坚定了对他的信任。他只是把事情的大概告诉了叶知秋,要他每个半个月与自己会一次面。现在,叶知秋都已一个月没来,李若冰心里有些不安,不时地在房间走来走去。
  这时,下人来报,说是有两个年轻人要见大人。李若冰让下人赶快把人请进来。不多时,叶知秋他们来了。李若冰迎过去,单膝下跪,云郎见叶知秋下跪也跟着跪下。柳依依和南宫皎月也跟着跪下。李若冰忙把叶知秋搀起来,对云郎他们道:“我知道,你们都是江湖儿女,不兴这个礼数。我这里也不是朝廷的庙堂,咱们就按你们江湖礼节。”
  “大人,我先为你引荐,这几个都是我的朋友。他叫云郎,这位是柳依依,她叫南宫皎月。”叶知秋一一指着为李若冰引荐道。
  “好,好。你们都一表人才。老夫有你们帮助,不愁大事不成。”李若冰道,“来人,看茶。你们坐啊,随便坐,来我这里不必拘泥。”
  “大人,你比我想象中的和蔼。”柳依依笑着道。
  “哦,你说说你想象中的我是什么摸样?”李若冰望着柳依依问。
  “想象中你应该是板着脸,一副官样,不怒而威的。”柳依依道。
  “照你这么说我不是做官的料了。”李若冰道。
  “没有官样的官才是好官。”云郎道。
  “哈哈!还是你会夸人。”李若冰道,“我听叶公子谈起过你,去年你参加了殿试。所以,这次我回去后拿出了那一批的殿试考题,看到你的策论。如果我没记错,你论述的题目是仁而为人。你写的很好,扬言飒飒,旁征博引,若没有贪官当道,你应该是本朝的榜眼或是探花。”
  “大人过奖了,是小人没有做官的命。”云郎道。
  “你放心,遇到我你做官的命就有了。等咱们办完此事,我就上奏朝廷,让朝廷启用你。”李若冰道。
  “小人在这里先写过大人了。”云郎站起身,对李若冰行了个礼。
  “大人,这几****安插在襄阳王府的探子可有消息?”叶知秋问。
  李若冰点点头道:“昨日,探子飞鸽传书,说不日襄阳王就要迎接一个辽国来的客人。”
  “这又能说明什么?”叶知秋问。
  “依我的推断,他们已经把那件东西弄到手了。”李若冰道,“你们不知,这个来自辽国的人可是在辽国有很大的权利。就连当年我大宋与辽国结盟时辽国都没派出这么高的官。说明此人来应有万分重要的事情。”
  “大人嘴里所说的那东西到底是什么东西?”叶知秋问。
  “一卷书信。”李若冰道。
  “当真是书信?”云郎问。
  “怎么?你见过?”李若冰问。
  “见过。但现在不在我这里。”云郎道。
  “莫非让他们给拿走了?”李若冰失声问。
  云郎点点头。李若冰久久没说话。他用手砸了下桌子,仰天长叹道:“莫非这就是天意,难道天要亡我大宋。”
  “不就是一封书信,至于吗?”南宫皎月不屑地道。
  “事已至此,我只有把整个事情说出来,咱们共同努力了。”李若冰走到门外,四下看了看,没人。他关好门,想想了道:“事情要从景德元年说起,契丹人入侵我大宋,宰相寇准力排众议,主持出师。真宗亲自上阵,双方对峙于云渊。后来,双方互有退让,签订了云渊之盟。结盟之后,朝廷中依丁谓,王欣若为首的奸臣不时向真宗吹风,说寇准出战实存私心。他是把真宗当筹码,同契丹人下的赌局。赢了不仅能巩固他的相位,还能名留千古。输了与他也没有太大干系。倒是皇帝本身,胜负都无益处。真宗龙颜大怒,罢免了寇准的相位。”
  “对于这件事的真实情况,寇准是否是拿着皇帝的命来赌博,当事人更有说服力,但寇准懒得开口,后人也只凭推测。对于这件事情,老夫一直保留中庸意见,直到听说富山殷德这个人,武功高超,于万人中取敌首级。寇准要此人常在真宗身边,自是考虑到一旦兵败,由他保护皇帝安危。”
  “或许多年后,真宗皇帝意识到自己对寇准的猜测没有来由。天禧三年,真宗又下令,又让寇准做了宰相。真宗后期,以丁谓,王钦若为相,二人常以天书符瑞之说,蛊惑朝野。真宗易信有此事,遂于泰山封禅。封禅之初,真宗就天书之事询问过寇准。或许是人到老了,顾虑一多,寇准没了年少时直谏。但他也怕后人说他昏庸,遂暗书书信一卷,真实地记载了封禅这事。你们所看到的那卷书信就是寇准的亲笔。”
  “现在,我在说为何襄阳王为何要得到那卷书信。说起襄阳王,咱们在批判的同时也有点怜悯。他的祖上是太祖皇帝。所以,他这一支对于太宗皇帝的子孙为王始终不瞒。现在的襄阳王赵先平是个城府极深的谋略家。暗他的计划,就是要大宋同辽国打起来,他来一个渔翁得利。为了挑拨这次干戈,他是煞费苦心。最后,虽然说得大辽皇帝有些动心。但他还有最后的顾虑。因为在辽国,天授神权这件事看得很重。当年真宗封禅之事传到契丹人哪里,他们认为大宋立国是老天爷的意思,所以从思想上有些害怕。这也是这么多年宋辽两国相安无事的一方面原因。”
  “为了打消契丹人最后的顾虑,赵先平只有找证据证明当年的天降天书是真宗弄虚作假,无中生有之事。这就是他们为何要得到那卷书信的原因了。因为那卷书信真实地记录了当年的事情,如果把书信交到契丹人手里,宋辽之间的战争就快要开始了。”
  “原是这样。”云郎道,“当时富山殷德叮嘱我一定要藏好书信,实在不行,可以烧掉。原来他是有这方面的担心。”
  “现在书信在赵德志手里。咱们要在那个契丹人拿到书信之前把书信多回来。”叶知秋道。
  “事情已经过去几日,我想赵德志已经回襄阳王府了。”李若冰道。
  “那我们就去襄阳王府把书信偷回来。”云郎道。
  “偷是要偷。在偷之前咱们要把事情计划一下,尽量做到万无一失。”李若冰道。
  “大人有何打算?”叶知秋问。
  李若冰从桌子上拿起一张纸,道:“这是探子给我襄阳王府的地图。你们看,在王府后面有一个七窍玲珑塔,这个塔日夜有人保护。我想,这里应该是襄阳王府最安全的地方。赵先平一定会把书信放在玲珑塔里。”
  “玲珑塔有七层,他若是把书信放在最上面的那层,就等于下面六层设了六个机关。不要哪里的机关肯定很复杂。就是很简单,咱们要冲破六个机关,也要半天的时间。到时候王府里的侍卫早就把玲珑塔围起来。咱们就是拿到书信,也插翅难逃。”叶知秋道。
  “叶公子说的是。”云郎道,“赵德志把书信盗走,他一定知道咱们还会去偷。或许他现在正派人守着玲珑塔,等着咱们进去。”
  “云公子分析的有道理。”李若冰道,“咱们在盗取书信之前,要弄出一点动静,好让他知道咱们现在的心思不在书信上,让他们放松警惕。”
  “大人有何高见?”叶知秋问。
  “哈哈!叶公子,你今年有二十了吧?”李若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