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起波澜
    “陛下,臣以为当前形势不宜过于严苛,国库不足,首要任务是尽快增加国库收入。如果陛下对地方官员过于严苛,那么他们就会极力隐瞒收入,虚列支出来减轻自己的罪行,那么陛下又如何才能将多余的税赋收到朝廷手中呢?”
    “朕可以让相关衙门严加审讯,不怕他们不招。”
    “陛下这么想就错了。如果陛下对他们过于严苛,他们因为害怕受到责罚,就会想方设法隐匿这些钱帛,就算陛下让各衙门严加审问,也必将耗时费力,反而不能令国库迅速得到补充。但是如果陛下降旨免去他们以往的过错,反而让他们觉得陛下宽厚并因此感恩戴德,就会主动将多余的钱帛上缴给朝廷,这样国库就能迅速补充大批钱帛,这么做总好过严刑拷问那样既耗时费力又所得有限。”
    德宗听了李泌的劝说,反复权衡了一下才说道:“还是爱卿所言有理,朕忘了‘欲速则不达’这句古话了。”
    ………
    俱文珍今天再次目睹了德宗对李泌的信任,赶紧秘密召来各位心腹,对他们说道:“从今天开始,你们一个个都给咱家记住了,鉴于陛下目前对李泌极为信任,你们千万不要做任何违法之事,否则以李泌的威望,必然会想方设法在陛下面前请求削弱咱们的权利。依咱家判断,张延赏和舒王绝对不能容忍李泌坐稳宰相之位,他们一定会想方设法的扳倒李泌,所以咱们千万不要主动招惹他,老老实实的坐在边上看热闹,看看这个老奸巨猾的李泌怎么收拾张延赏和舒王。”
    ………
    张延赏实在没想到李泌一出手就轻而易举解决了自己给他设下的难题,他感到了恐惧。因为他现在终于明白了,凭自己的力量想扳倒李泌简直是痴心妄想,只要李泌在相位上一天,自己就绝无出头之日。如果想扳倒李泌东山再起,就必须和舒王结盟,双方合力才能将李泌扳倒,于是他主动约请舒王在芙蓉楼秘密见面。
    舒王自然也体会到了李泌给自己夺嫡之路带来的威胁,因为在舒王眼里,李泌就是那种因循守旧的卫道士,只要李泌在父皇的身边,无论自己如何努力,他永远都会固守‘立嫡以长不以贤’的礼法来守护太子的储君之位,如无特殊情况,父皇肯定不会动废立的念头。尤其是李泌入相这几天就替父皇解决了几个棘手的问题,而且又提出冗官复职和为京官加俸两大收买人心的举措,将来他内有父皇的宠信,外有官员的拥戴,自己的夺嫡之路将极为渺茫。
    所以他紧急派人约罗令则见了面,商讨该如何应对,罗令则告诉他,太子近几日也频频让王叔文遍约党羽,虽不知具体谈了什么,但看他们的面色,就知道东宫上下对李泌入相可以说是弹冠相庆,东宫的人想必已将李泌入相看作是太子储君之位的守护神。他希望舒王尽快利用太后的名义,联合张延赏,再次拿郜国公主来做文章……
    舒王正琢磨着该如何利用张延赏再次掀起郜国公主一案,就接到了张延赏的秘密邀请,这可以说是正中舒王下怀,因为即便张延赏不约他,他也要主动约张延赏了。
    二人在芙蓉楼五层的单间落座,屏退了所有的服侍婢女后,张延赏主动说道:“殿下,鉴于李泌上任这些天风头强劲,假以时日他在朝中站稳了脚跟,殿下的夺嫡之路恐怕将会被堵死。臣心中暗暗为殿下着急,所以今天主动邀请殿下,就是想看看殿下是否有应对之策,臣愿为殿下效犬马之劳。”
    “张相公既然约本王到这来,就不该再说这种冠冕堂皇的话了。如果说李泌为相,阻碍了本王的夺嫡之路,但是依本王看,也不会等太久,毕竟李泌的年事已高,他还能像汾阳王那么长寿不成?倒是张相公你可不能再等了,毕竟张相公也已年过花甲,可真到了时不我待的时候了。”
    看着舒王一语就道出了自己的窘境,张延赏只好说道:“殿下所言非虚,臣确实年事已高,假如陛下在此时允许臣在首辅任上致仕,然后再任命李泌接替臣的位置,臣也乐见其成。但是臣自忖为相以来对朝廷政务一直呕心沥血,如果就这样被李泌取代,不明真相的人肯定认为是臣犯下什么大过,亦或有好事者造谣诽谤,臣岂不变成了卢杞那种一无是处、专门阿谀媚上的佞臣了吗?所以臣必须要扳倒李泌,夺回首辅之位,这对殿下而言,至少应该是利大于弊吧。”
    舒王一听张延赏终于说出了实话,这才微笑着说道:“张相公这番话才算是坦诚相待。本王乐见你能重新夺回首辅之位,由你做首辅,即便不能替本王完成心愿,但至少不会坏了本王的好事。再说,此时你我互相助力、精诚合作,本王相信他日你也能仗义出手,在夺嫡之路上助本王一臂之力。说吧,相公需要本王做什么?”
    张延赏说道:“吐蕃的奸细在邠州煽动哗变,因为事发突然,所以没能及时得到吐蕃军的帮助。但以臣判断,乱军肯定第一时间派人去联系吐蕃,吐蕃人接到消息后肯定也会发兵赶往邠州。目前邠州局势看似风平浪静,但半月之内就会面临战争的威胁。到时候只要吐蕃军入侵邠宁防线,殿下请想一想,邠州距长安不过区区三百里,李泌的精力一定会转移到战事上去。”
    “张相公的意思是我们要利用这个机会?”
    “正是。臣这几天一直在计划,准备在此期间在盐市上做做文章。”
    “盐市?朝廷对盐实行专营,由户部统一调度,相公如何做手脚?”
    “臣手里掌握着一个*私盐的盐商,目前已经让他调集了一万石私盐运到长安和东都洛阳,只要这些私盐能在这段时间上市,必然会严重冲击官盐的销路。”
    “贩卖私盐可是死罪!”舒王吃惊地说道:“相公难道想拼死一搏不成?本王可不想被牵涉其中。”
    “殿下请放心,臣早已谋划好了。私盐入京以后,那个盐商就会立即低价尽速脱手,然后就会销声匿迹,等到朝廷发现的时候,那个盐商早已离开京城。”
    “本王看相公过于乐观了,一万石私盐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再快也不能在十天半月之内就销完吧?”
    “殿下请放心,臣当年对这个盐商有救命之恩,他这次完全是为了报恩,不会在这批盐上赚一文钱,必定会以极低的价格抛售,绝对不会超过十日。”
    “此事相公和判度支窦参已经商量好了吗?”
    张延赏摇头说到:“臣怕他靠不住,所以不会提前和他说。等到私盐上市的时候,李泌正忙于应对吐蕃战事,陛下一定会将此事交给臣来办理。臣完全可以利用权力拖延时间,争取将私盐案的影响弄到最大。到时候陛下怪罪下来,正好可以用窦参来背这个黑锅。”
    舒王点头说道:“既然如此,那本王就预祝相公旗开得胜了。”
    张延赏看着舒王说道:“臣可不是希望殿下只是站在一边旁观,而是希望殿下在这个时候再助一把力,将李万和郜国公主的案子再掀出来。如此一来,军事、政事、宗室统统闹起来,就算李泌有再大的本事,他也分身乏术。”
    舒王笑着说道:“此时重掀郜国公主案,对本王有利无弊,看来本王是占了相公的便宜了。”
    ………
    一个噩耗传到了长安,幽州节度使刘怦因病去世。
    德宗不胜惋惜之余,与李泌商议幽州节度使的继任人选。李泌因为朱滔作乱的时候对刘怦有所了解,知道他一直是忠于朝廷的,而且他死以后,他的儿子刘济并没有秘不发丧、阴谋自立,而是在第一时间通报朝廷,足见其父子两代对朝廷的忠心,为了保证幽州镇的平稳过渡,李泌推荐由他的儿子刘济接替节帅一职。
    德宗也知道幽州镇自安史之乱以来,朝廷已经四十年未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如果此时急于收归朝廷管辖,难免又会生乱。所以就采纳了李泌的建议,追赠刘怦为兵部尚书,朝廷为其辍朝三日,其子刘济暂代幽州留后一职,朝廷派监军使到幽州,待刘济日后立下战功,朝廷再正式授予旌节。
    鸿胪寺卿崔汉衡也将各国使者的登记情况报告给了李泌,除去十几人还需要鸿胪寺供养以外,有多达四千余人主动放弃了使者身份。李泌上奏德宗,将那些需要朝廷安置的人员,按其在母国的身份和官职分别编入神策军,王子与国使授散兵马使之职,其余人一律编为士卒。仅此一项,鸿胪寺每年就能为朝廷节省五十万缗以上的开销,德宗对此十分满意。
    郭刚一案经三司会审以后,结果也出来了:当日在资敬寺中的人,确实犯下对叛臣郭刚知情不举之罪,虽然魏修指控这些人阴谋作乱,鉴于魏修已死,已经无法再进行查证。其后再被捕的涉案人员确系冤枉,应无罪释放。
    德宗看到这个结果,思来想去,最后不顾李泌的劝谏,降旨:除去事后被冤枉而被捕入狱的人员无罪释放外,郭刚叛国投敌乃是十恶不赦之罪,念起祖上有大功于社稷,赐其自缢以留全尸。其余人等明知郭刚叛国投敌不仅隐匿不报,反而私下与其往来,判斩刑,以儆效尤。
    诏书下达之日,郭晞挣扎着起身,抱病入宫求见德宗允许他最后见这个逆子一面,德宗念其时日无多,恩准郭晞去狱中见郭刚最后一面。郭刚赐死当日,郭晞也因悲伤过度而病情恶化,三日后不治身亡。德宗念其旧功,追赠其兵部尚书。
    几间棘手之事刚刚尘埃落定,邠宁节度使张献甫发来急报,吐蕃大将尚志董星率三万骑兵入侵宁州(今甘肃庆阳宁县),有继续内侵邠州之意,邠宁军现有兵力虽固守坚城有余,但因防秋兵尚未到达,加之邠宁骑兵严重不足,没有能力出城一战来保护城外的百姓。
    德宗看着张献甫送来的急报,摇着头叹息道:“又是骑兵不足,吐蕃是看准了我大唐如今的软肋,每次犯边都是用骑兵,我军只能被动的拒城坚守,不知这次城外的百姓又将有多少被吐蕃人劫走了。”
    李泌没提如何应对,却忧虑地说道:“我大唐因马匹不足,骑兵战力逐年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即便这次侥幸击退吐蕃军,但是没有强大的骑兵,恐怕边城百姓早晚也将流失殆尽,西出长安三百里以外的沃土就将逐渐荒芜。”
    德宗还没说话,张延赏却先张口说道:“李相公所言非虚,但是如今吐蕃兵临城下,相公此时不提如何御敌,反而一再强调缺少战马,似乎有些本末倒置了。”
    李泌惊讶地说道:“张相公‘本末倒置’一词实在贴切,没有良马何来骑兵,没有骑兵又如何与吐蕃铁骑在城外野战?望陛下务必将战马采购当作重中之重。”
    德宗说道:“李爱卿,现在再提缺少战马显然是缓不济急,朕答应爱卿让有司尽快想办法解决战马问题,但是眼下邠宁兵力无法阻击吐蕃铁骑,爱卿还是赶紧与兵部商议一下,该如何调兵才能解救邠宁的边城百姓。”
    李泌看着德宗焦急的脸色,说道:“陛下不必担心,只要陛下降旨,让驻守长武城(今陕西省长武县,地处陕甘边界,位于宁县和彬县之间,)的神策军在佛堂原巧用有利的地形设伏,必然能大破吐蕃军。”
    德宗一听在长武城还有神策军驻守,问身边的俱文珍道:“神策军在长武城有驻军吗?”
    俱文珍也是不知所以,说道:“老奴也不是很清楚。”
    德宗转而问李泌:“爱卿说长武城有神策军驻扎,不知是哪一位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