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 国公爵位与万户食邑
  ??  “你不用死,也不必降魏,但你可以降我,因为是我救了你。如果你厌恶魏国的朝廷,可以跟我去,我在武舟山下开了一间酒楼,我的夫人说店里还少个劈柴的伙计。”
  “我……”武三思犹豫片刻,奋力挺起身子,跪在苏护跟前,咬了咬牙说:“请您带我去那间酒楼做个劈柴的伙计吧,我愿一生远离这个令人痛苦的沙场。”
  苏护扶起武三思,又问道:“将军在龙城可还有什么亲戚?”
  “只有一位老母。”
  “攻陷龙城之日,我会把你的母亲一并带回武舟山。”
  武三思没有说话,捡起地上那间湿漉漉的铠甲袍裳正要穿上,却见一件锦袍递到了自己跟前。他抬起头,看了一眼苏护,扔掉那身袍裳,接过锦袍,披到身上,“我是该称呼你为主人吗?”
  “我不是你的主人,没有人可以C控你。我的朋友们都叫我先生,如果你这么叫我,我也不会介意。”
  “苏先生。”武三思挤出一抹微笑,说话却并没有多少力气。
  “走吧,我不会带着你去攻打龙城。但城破之日,我会把你的母亲给你带来!”
  苏护带着武三思回到魏军营地,一边下令将战死者的尸体就地掩埋,一边下令整理粮草辎重以备再战。在燕军仓皇逃回东岸前,虽然慕容云下令火烧粮草,但火势未起,大量的粮草和辎重都被留了下来,这对于远征千里之外的魏军来说绝对算是一个好消息。毕竟,如果仅仅依靠昌黎几个郡城的粮食,数万大军也是支撑不过太久。
  粮草无忧,舟楫却无,苏护望辽河浩荡,心有忧虑。当年,魏国为了防备燕国,曾在辽河布置过千艘战船,可是博扬一败,燕军渡过辽河,旧有的船舰皆被燕人掠去。
  一连数日,苏护只是守在岸边,看着辽水东岸的燕军不断集结,他心急如焚——最好的追击时间已经失去了。
  这一天,苏护和魏军诸将正在习武场观看甲兵演练。一名探马匆匆来到苏护跟前,轻语说:“沿江卫戍的哨兵抓住一名细作。”
  “可有往来书信?”苏护急切问道。
  “有一封燕太子云送给昌黎公的信。”
  “那名细作现在何处?”
  “现正押在账外,等候您的命令。”
  “好!”苏护说完,带着那名探马匆匆走出了习武场。
  苏护来到营帐外,从侍卫手中接过搜获的信封,又看了一眼那名被五花大绑捆缚着倒在那里的燕人,立刻对着身旁的侍卫说:“把这个细作带进营帐!”
  那名平民装扮的燕人才入营帐,就磕头哭诉道:“禀大将军,我只是辽水河边一个渔夫,因为受了燕太子慕容云的*迫,才往来送信的!”
  苏护并不理会,见信封外白无一字,就拆开信封,见有慕容云亲笔签字的一封书札。信中说:云自渡辽河以来,本欲继续征伐魏国,一统北境,又惟念君之雅量高洁,不忍荼毒,陷昌黎于水火之间,故半月内,燕军踟蹰不前。
  燕魏两国,本就有过盟约,两相往来间,十载共睦,民商和谐。我听说燕国人经常度过辽水去昌黎采购南国的茶叶和丝绸,虽然这是违背燕国国法的事情,可我们却从来没有禁止过。两境边民,既能安乐,我们又怎么能横加阻拦?!
  昌黎公因先王偏见,驻守边城,实是魏廷之误也。依云看来,凭先生之智勇,内廷之中,当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是您却被下令驻守昌黎这种不毛之地,我只想说这是魏王的短见拙略。现在魏廷早就下了不再录用您的诏书,如果不做出什么改变,您恐怕会在昌黎劳苦终身了。
  燕王曾经一直挂念昌黎公,并嘱我渡辽河之后,决不可对昌黎兵戎相见,对昌黎公更要以礼待之。我的父王一向求贤若渴,并曾对我许诺说,先生若能投诚,必赐予国公爵位,赏万户食邑。我也曾答应我的父王会按照他的意思去做。
  不久前,燕军在辽水西岸中了苏护妖魔阵法,略有折损。不过,这对于强大的燕国来说,只是小败,不伤筋骨。燕军有铁马雄师数十万,而苏护所带兵将却不足十万,辽水一战,云必能一雪前耻。
  望公念及两国相睦时的旧情,投心向燕,往来军情,以立功勋。待我再渡辽水之后,一马平川,破魏伐梁,军当为开国公,而不是一个小小的昌黎公。
  望公三思,静待佳音。
  燕太子慕容云
  苏护览毕,将信纸放回信封,看着那个自称是细作的渔夫问道:“是谁将这封信送给你
  的?”
  “一位燕国的将军,他听说我在过去经常往来辽水两岸,就找到我,叮嘱我说务必要将这封信送给昌黎公,不然就斩杀我一家老小。”渔夫叫屈这说道。
  “燕国的太子怎么会把这么重要的信件交给一个渔夫?”苏护说完,又瞥了一眼,淡淡的说:“我不杀你,不过在魏军渡过辽水之前,你是不能回去了。”
  苏护说完,命人将那个自称是渔夫的细作拉了下去。
  第二日,苏护以商讨造船事宜为由召昌黎公拓跋丘来营中议事。
  昌黎公才入营帐,见众将皆是一脸肃然,忽然心生忐忑。他走到苏护跟前,笑着问道:“将军初战告捷后,我立即派人将胜利的消息带去了平城。也许过不了多久,魏王的赏赐就到了。”
  苏护冷言说道:“谢过昌黎公好意,苏护这次找你是有要事相商。”
  “我不过是个小小郡守,若论民生民计或可说出一二,对于战事谋略却是一窍不通的。我听来使说将军召我是要营造渡河的船舰,这却是我这个昌黎公做不到的。昌黎城乃边境小郡,人口凋敝,百业荒废,更没有一个船工。先前停泊在辽水的船舰都是从阳平、顿丘那些地方拉过来的。”
  “我没说让你造船。”苏护说完,将放在案几上的那封信扔到了昌黎公跟前,“您既然和燕王有些交情,那就麻烦您去借几百艘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