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作茧自缚

  德宗终于等到等到了崔汉衡从盐州传来的好消息:经再三磋商,吐蕃国相尚杰赞同意大唐的要求,将会盟地点改为唐土边境的平凉川,日期暂定为五月中旬。
  德宗见一切都谈妥了,心中十分高兴,特意将李泌、李晟、柳浑三人召到内宫,向这三位极力反对和谈的主战派通报了这个好消息。
  李晟和柳浑面无表情的站在那一言未发。
  李泌心眼却比较活,他知道前段时间德宗刻意回避不见自己,就是不愿自己出面阻挠,表明德宗已下定决心要与吐蕃和谈。如今大局已定,作为一个臣子,他既然无力扭转德宗的错误决定,唯一能做的就是祈祷吐蕃这次不是诈盟,同时尽可能的把德宗没想到的细节逐一完善,避免出现更大的纰漏。
  李泌说道:“恭喜陛下和吐蕃人达成和谈,如果吐蕃人今后真能遵守盟约,不啻唐土两国百姓之福啊!”
  李晟听到李泌这么说,误以为他见风使舵,见和谈已经是不可更改的事了,就开始转而逢迎德宗,于是忍不住说道:“陛下,臣自小生长在西部边境,对吐蕃人太了解了。如今满朝文武百官都寄希望于和谈,幻想着吐蕃人会遵守盟约。但是臣看这次会盟有问题,因为吐蕃方面自始至终都是他们的国相尚杰赞操弄此事,并没有吐蕃赞普的支持,臣真担心大唐被吐蕃人欺骗从而受到羞辱啊!”
  德宗听了心中不悦,嘴上虽然什么也没说,但是脸上明显露出不高兴的表情。
  李泌赶忙说道:“西平郡王也不要太悲观了,虽然吐蕃人前几次会盟之后都曾毁约背盟,但如今吐蕃赞普年事已高,权利已经完全被太后一族的那囊氏所架空,而吐蕃国相尚杰赞正是那囊氏的代表,他大权独揽,为了在内部权利争夺过程中给自己增加话语权,他也需要一个安定的外部环境,说不准吐蕃人这次就真能信守盟约呢?”
  德宗也说道:“是啊,吐蕃人前些年在西域一直连年征战,他们的百姓也希望罢兵修养,所以吐蕃人才主动提出和谈。朕也不是不知道,吐蕃人一向贪婪无信,但朕觉得这次的会盟哪怕能给大唐带来几年的太平也很难得,朕正好利用这个有利时机休生养息,即便吐蕃人几年以后再毁约入侵,那时我大唐已恢复元气,国库充足,朕也就不用在忌惮他们了。”
  李泌听德宗居然也知道吐蕃人“贪婪无信”,马上接口道:“正如陛下所说,臣也认为如果这次会盟,哪怕能给大唐争得几年的太平时间来休生养息也是值得的,但是毕竟西平郡王与吐蕃人打了几十年交道,他的担心也并全是空穴来风,所以臣认为会盟可以继续按期举行,但是在军事上也要有所准备,防止吐蕃人万一诈盟会打我们一个措手不及。”
  德宗说道:“先生此言差矣!既然双方会盟,彼此之间就该坦诚相待,如果互不信任,我们怀疑吐蕃人的诚意,吐蕃也必然猜忌我们的真心,那双方会盟还有什么意义呢?再说,会盟地平凉川距平凉城不过十里,城内有数千健卒守卫,吐蕃人万一有诈,大唐使团成员也可以迅速退回到平凉城内固守待援。”
  李晟此时才意识到自己误会了李泌,原来他并未放松对吐蕃人的警惕,于是说道:“陛下,臣认为李泌先生的建议极为妥当。平凉川地处唐土边境,虽距平凉城仅十里,但平凉城狭小,城内驻扎三千步军就已显得非常局促,不足以作为依托。一旦有变,步军行动迟缓,急切之间也根本无法救急。而且据臣所知,平凉川在北山脚下,北山的另外一侧即是吐蕃人控制区,让臣更为担心的是,北山有三条山谷直通吐蕃境内,完全可以藏下数万精骑,万一吐蕃人事先在山谷内暗藏了伏兵,那我方参加会盟的官员和将士们就危险了。”
  柳浑也说道:“陛下,臣等都盼望唐土两国能和睦相处,之所以反对和谈的原因,无非是因为以前吐蕃人数次违约背盟。如今我大唐国力虚弱,在军事上又不占优势,吐蕃人此时提出和谈会盟,臣等就更加怀疑吐蕃人的诚意。但既然双方已经就盟和条款达成一致,臣等亦乐观其成。但‘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方该有的军备万万不可松懈啊。”
  德宗犹豫了一下,说道:“朕也知道三位爱卿确实是出于忠心,但朕担心一旦吐蕃人知道大唐派出大军戒备,岂不是让他们觉得我大唐没有诚意吗?”
  李泌见德宗态度有所软化,于是趁热打铁说道:“陛下,唐土两国已经有过多次会盟,每次参与会盟的官员皆是各方的重臣,故而双方都会派三千甲士护卫。而历次会盟双方除去随行的护卫以外,在会盟地外围还会驻扎数量不等的军队,而且还允许各派出几十名游骑到对方大营侦查巡视,对方均不得拦截扣押。此举既是防备对方耍阴谋诡计,也是保护本方官员的需要,这已是双方会盟的惯例。况且据臣所知,崔汉衡这次与吐蕃人事前磋商的过程中,双方除依惯例各派三千甲士持刀保护外,还可根据己方实际需要在会盟地三十里外另行安排军队警戒。所以臣恳请陛下千万不要顾忌吐蕃人的感受而放弃应有的准备。”
  德宗看这三人反复强调派军随行的重要性,心里虽然依旧认为这是不相信吐蕃人诚意的行为,但既然三人如今都不再坚持反对与吐蕃会盟的立场,那自己也不妨从谏如流。况且李泌所言的确也是事实,历次会盟双方都会在会盟地外围派驻军队警戒,那这次也依惯例派一些军队过去,只要不靠近平凉川,吐蕃人应该也不会有所猜忌。
  于是德宗说道:“那朕就依三位爱卿的建议,调一些军队去会盟地附近保护大唐使团的安全。”
  李晟听了马上主动请缨,说道:“恳请陛下派臣去平凉,臣以项上人头担保,保证参与会盟的大唐官员都能毫发无损地返回长安!”
  德宗摇摇头,说道:“西平郡王长年征战在外,刚刚回到长安就想离开朕的身边,莫不是不愿留在朝中辅佐朕啊?”
  李晟赶忙跪倒说道:“臣不敢!臣只是想亲眼看到会盟顺利完成。”
  “不必了,爱卿还是跟朕在长安等着会盟成功的好消息吧。至于带兵之人,朕派骆元光和韩游瑰前去,这两个人都是久经沙场的将领,这下爱卿该放心了吧?”
  …….
  吐蕃大相尚杰赞真担心自己历经数月精心策划的阴谋,会被大唐主战派搅黄了。因为他的计划要完全实现,必须要等到会盟那一天来临的时候才能算大功告成。
  他之所以担心,就是因前些天,大唐和蕃使崔汉衡突然提出将双方已经商定好的会盟地由原州改为平凉,这个提议严重影响了他已经安排好的计划,因此被他一口回绝。可没想到崔汉衡执意要求修改,而且说这是大唐天子坚持要将会盟地改为唐土边境的平凉,自己身为大唐臣子,只能按照天子的要求去做。
  尚杰赞无奈之下,只能回去再参看地图,直到他发现地处北山脚下的平凉川地形复杂,也是实现自己计划的理想地点,这才算松了一口气。为了做到万无一失,他又派自己的儿子乞藏遮遮去实地察看了一番,确认实际地形与地图标注无异后,才不情愿地答应崔汉衡,将会盟地改为北山脚下的平凉川。
  …….
  朝会上,德宗正式宣布咸宁郡王浑瑊为会盟使,兵部尚书崔汉衡为副使,率领三千甲士保护着四百余名官员到平凉川会盟,内侍总管俱文珍作为中使,随行监督会盟过程。并降旨派邠宁节度使韩游瑰率三千步骑驻扎在洛口(今甘肃庄浪县东南),镇国军节度使骆元光率三千步骑驻扎在潘原(今平凉市崆峒区),保护大唐盟和官员的安全。
  浑瑊一行在半路上与韩游环和骆元光汇合,近万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向平凉徐徐而去。在路上,骆元光突然找到浑瑊,说道:“浑大使,末将奉旨驻扎在潘原,可潘原距平凉川有七十里之遥,使团一旦遇险,末将无从得知。而且末将接到了西平郡王的亲笔信,密嘱我务必严防吐蕃有诈。为放止发生意外,不如让末将随使团同行,这样也便于保护众位大人的安全。”
  “临行前陛下特意找本使嘱咐,此次会盟务必要与吐蕃人以诚相待,虽然镇国军与邠宁军随行,但必须要远离平凉川驻扎。如果本使私自同意骆将军同行,岂不是违背了陛下旨意?”
  “大使太过迂腐。派兵参与会盟,依惯例本来就应该在会盟地外围附近驻扎。可陛下为了表示我大唐的诚意,命我镇国军将军队驻扎在七十里之外的潘原,邠宁军甚至远在二百多里外的洛口,这能起到什么保护作用?一旦发生危险,恐怕缓不济急。大使久经战阵,应该知道敌我对阵,贵在有备无患,如果为了表示诚意而将自己置身险境,万一出事悔之晚矣。请大使莫要作茧自缚,他日陛下怪罪,末将愿一力承担。”
  浑瑊知道骆元光这是为使团的官员安全着想,犹豫了一下说道:“西平郡王和李泌先生也曾提醒我,平凉川紧邻北山,有三条山谷可以藏兵,要我务必留意防范。而且他们还提醒本使,在平凉川我方一侧也有一座小山,山上林木还算茂盛,暗中埋伏一千骑兵没有任何问题,不如骆将军派一千骑兵到那里先行埋伏,以防不测。剩下的五千步骑,可以按照双方议定的条款,在距平凉川三十几里外扎营。”
  “末将遵令。”
  骆元光告辞离开浑瑊,调转马头,直接跑到邠宁军中找到韩游瑰,说道:“韩将军,本将依西平郡王的意思,刚刚已经说服了浑大使,他允许我们驻扎在平凉川三十里外即可,同时还同意镇国军派出一千骑兵先到会盟地暗中埋伏,不如你邠宁军也派五百骑兵一起去,万一吐蕃人有诈,我负责断后,掩护使团安全后撤,你手下的五百骑兵可向西攻击吐蕃的柏泉(今甘肃平凉西北),以此来牵制吐蕃人的兵力。”
  韩游瑰说道:“好,就依你的意思办!”
  ……..
  五月中,大唐使团到达平凉川,吐蕃国相尚杰赞在此已等候多日。
  浑瑊在距平凉川三十里以外扎下大营,立即派崔汉衡到吐蕃人那里去商议修筑盟坛和商定会盟的确切日期。而骆元光和韩游瑰的大营分别驻扎在浑瑊大营左右不远处。
  崔汉衡在去吐蕃大营的路上,发现吐蕃人早已开始修筑盟坛了,夯土修建的盟坛已经拔地而起,看情形不日即将完工。到了吐蕃大营,崔汉衡先去拜见了国相尚杰赞,然后与论颊热商议后决定将会盟日定在五月十九。
  浑瑊马上将准确的会盟日期派快马报送长安。
  在朝会上,张延赏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得意的对浑瑊说道:“西平郡王曾极力反对双方会盟,一再强调吐蕃人狡诈无信。如今咸宁郡王已经将会盟的准确日期都定下来了,不知西平郡王时至今日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李晟面目表情地答道:“不要说只是定下了会盟日期,吐蕃人随时还有变卦的可能。以本官对吐蕃人的了解,就算他们已经签字画押,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就毁约背盟。”
  德宗看着二人一来一往的唇枪舌战,赶忙说道:“既然会盟日期已定,两位爱卿就不要在争执了。朕准备派人持诏书到西域去,如果安西和北庭两城确实还在我大唐将领手中掌控着,就要依盟约割让给吐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