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 深谋远虑

  长安。
  最近好事连连,德宗非常高兴。首先,自己往各藩镇派监军使的计划进行的非常顺利,照此趋势发展下去,用不了多久,各藩镇主帅身边都会有一个替自己监督和制约他们的监军使;其二,舒王再次向他禀告,太后的身体经过这一段时间的精心调理后,神志恢复的很好,不再像刚接到兴庆宫时那么恍惚不宁了,每天多数时间看起来都不再是糊里糊涂的精神状态,估计用不了多久就能基本恢复正常;其三,西川节度使韦皋上疏,他和西川官员捐出了俸禄重修嘉州凌云山大佛,如今大佛已经竣工,韦皋亲自在佛像前为天子和大唐焚香祈福,恭祝天子福寿绵长,大唐江山永祚。
  这一桩桩好事让德宗感觉到他的运气已经是否极泰来,由于韩滉带头向长安运粮,江南各镇也纷纷将粮食陆续运到长安,大大缓解了缺粮的情况。而手中有了粮食,朝廷就可以一鼓作气攻下占据淮西负隅顽抗的李希烈,那时候就可以天下太平了。他最近一直在反思自己这几年削藩失败的教训,第一是朝廷积蓄不足,看似充盈的国库,真的应对战争时,万千财富就像河水决堤一般倾泻而出,朝廷最终还是因缺钱造成粮饷供应不足;其次是自己低估了藩镇的实力,在平叛过程中才发现,与叛乱的藩镇相比,朝廷在兵力和战力上并没有明显优势;第三就是文臣武将皆不可信,在叛军占据长安的关键时刻,只有作为家奴的内侍们不离不弃,紧紧追随着自己。因此,德宗暗下决心,等到天下太平以后,朝廷务必要想尽办法聚敛钱财来充实军费,然后尽可能的扩充神策军兵力,交由宦官替自己掌管,一旦再有藩镇叛乱,朝廷就无需再借助其它藩镇的势力,凭自身实力就能独自平定叛军。还有一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为保存朝廷的实力,只要藩镇不是过于骄纵轻视朝廷或公开与朝廷叫板对抗,朝廷就宽宏大量不与之计较。如果是藩镇之间有矛盾互相攻伐,可以削弱他们彼此的实力,朝廷则置身事外,乐见他们之间鹬蚌相争,然后再择机坐收渔翁之利。
  就在德宗心里正筹谋今后治国大计的时候,又有一个好消息到了:淮西兵马使陈仙奇杀了李希烈,正式向朝廷上表认罪称臣,李希烈及家人的首级已经送到了长安。
  德宗听了这个消息,长出了一口气,说道:“终于天下太平了。来人,传旨,陈仙奇诛灭逆贼李希烈有功,授淮西节度使。淮西所辖寿州(今安徽寿县)、安州(今湖北安陆)、唐州(今河南泌阳)三州收归朝廷,剩余的申州(今河南信阳)、光州(今河南潢川)、蔡州(今河南汝南)这三州交给陈仙奇管辖。朝廷另派监军使一名,与宣诏中使一起动身前往蔡州赴任。逆贼李希烈的首级遍传各镇,让那些藩镇统帅们都看看乱臣贼子究竟是什么下场!”
  翰林待诏王伾马上记下了德宗的这些旨意,刚要转身回翰林院去拟旨,德宗又接着说道:“李勉年事已高,撤销同平章事一职,授太子太师。镇海节度使韩滉平叛运粮有功,授检校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江淮转运使,封郑国公。朝廷派监军使到镇海,希望郑国公与监军使一起同心协力,共保东南平安。”
  ………
  德宗之所以罢去李勉的相位,中间还有一个小插曲。因为就在前几天,德宗认为天下太平指日可待,于是降旨大赦天下。被贬为新州(今广东省新兴县)司马的卢杞也在恩赦之列,被提升为吉州(今江西吉安)长史,官职虽然变化并不大,但是却把卢杞从蛮荒的南粤地区迁到了的江南。其实德宗这么做就是打算重新启用卢杞,以此来试探一下百官的反应。见大臣们并没有对自己的这个微小举动有所注意,于是德宗又在几天后决定更进一步,打算转任卢杞为饶州(今江西上饶)刺史,这可引起了那些对卢杞深恶痛绝的朝臣们警惕,认为如果再不阻止,德宗很可能再次重用这个奸佞。因此百官纷纷上疏,再次声讨卢杞携狎乱政的罪责。德宗为平息百官的不满,亲自将李勉召入宫中,解释自己只是让卢杞做一个小州刺史而已,臣工们大可不必过分敏感,希望李勉能以宰相的身份,出面去安抚一下百官们。谁想到李勉却不能领会自己的意思,居然用“陛下君临四海,如果想重新启用卢杞,就是让他做一个大州刺史也没什么,这么做无非会让天下失望,累及陛下圣明而已”这种话婉转的拒绝了自己,这让德宗心中十分不爽,明白了重新启用卢杞的阻力太大,无奈之下只得转授卢杞为澧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别驾。德宗同时也对李勉产生了恶感,认为有必要把宰相换为能替自己分忧的人担任。之所以用韩滉代替李勉,是德宗心中还有另外一番盘算,因为镇海乃江南最为富庶的藩镇,韩滉一定会入京谢恩,但他身为镇海节帅,即便让他身兼相位,他也必然不愿在长安任职。就像李晟身兼同平章事一样,虽领着一个宰相的头衔,但依旧愿意以使相的身份到凤翔去带兵戍边,也不愿领宰相的实职。如果真如自己的判断,那时就可以伺机将心中另外一个理想的宰相人选-----张延赏,顺理成章的任命为宰相。张延赏虽然算是第二人选,但他与卢杞很像,也善于体会上意,任命他为宰相,一定能替自己排忧解难。
  ……..
  汴州。
  李抱真派出的斥候侦得陈仙奇杀掉了李希烈并直接向朝廷上表认罪称臣,马上报给了李抱真,李抱真对裴度说道:“陈仙奇先吴少阳一步诛杀了李希烈,举淮西六州之地归顺了朝廷,既然淮西已平,本帅就准备将吴元济放归蔡州了。”
  裴度说道:“仆射当初曾许诺吴少阳,只要他能诛杀李希烈,仆射将为他请功封官,如今陈仙奇抢先杀了李希烈并举淮西六州归顺朝廷,卑职推测陛下很可能将淮西节帅一职赐予陈仙奇,如此一来,吴少阳必然心有怏怏,仆射最好派人将吴元济送回蔡州,同时再给吴少阳写封信,嘱咐他今后要忠于朝廷,安心辅佐陈仙奇。”
  李抱真点头说到:“好吧,那本帅就给吴少阳休书一封,让偏将卢从史带上书信先去洛阳接上吴元济,然后再将他安全送回蔡州。而且淮西已定,中原已无战事,本帅准备为众将士请功班师。”
  “那卑职斗胆请仆射注意,给陛下的请功名单中最好以其它藩镇将领为主,昭义军将领越少越好。”
  “本帅明白裴郎的意思,不争则是争!”
  ……..
  卢从史胸有城府,志大才疏,一直在昭义军中却并没有得到李抱真的重用,令他感到前途渺茫,难有出头之日。所以他开始另谋进身之路,最近天子重用宦官让他从中受到了启发,他通过各种关系帮忙疏通,终于搭上了宦官仇士良这条线。
  卢从史从洛阳接上吴元济,一路向蔡州行进,在路上,卢从史将自己所了解的淮西近况向吴元济讲了一遍。
  吴元济听后突然问道:“如果我回到淮西杀掉陈仙奇,不知道李仆射会不会帮着向朝廷请旨,将淮西节帅授予我的父亲。”
  卢从史根本没想到年纪轻轻的吴元济居然如此大言不惭,撇着嘴哂笑道:“你要是真因为杀了陈仙奇而获罪,我还真能通过皇帝身边的内侍帮你父子脱罪。”
  吴元济从卢从史的表情和语气听出他看不起自己,也懒得再说什么,只淡淡地回了一句:“如果真有那么一天,还请卢将军不要食言。”
  …….
  李泌从陕州回到了长安。
  他真的很为难,见到德宗要不要力谏德宗取消各镇的监军使呢?因为李泌深知,一旦宦官完全掌握了神策军兵权,必将成为一股可怕的力量,这些刑余之人,摇身一变就成为了口含天宪的实权人物。另外,神策军不仅驻扎在京畿各地,而且宦官还掌握着皇宫的出入权,如果他们心存不轨,身在皇宫大内的天子就成了他们手中的筹码,完全可以做到无数奸雄曾经做过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甚至比那些奸雄还更进一步,废立天子也是易如反掌。虽然宦官掌权的恶果显而易见,但李泌同时也深深地知道,眼下劝谏德宗剥夺宦官的兵权根本不可能,因为这几年握有兵权的将帅反复叛乱,德宗对武将和藩镇节帅根本不信任了,自己此时就算磨破嘴也无济于事。而且他还惦记着更急的一件事,那就是该如何防范吐蕃这件事。因为自从拒绝了吐蕃交割安西和北庭都护府的事,吐蕃人一定不会善罢甘休,他已经接到了西川韦皋的来信,吐蕃赞普赤松德赞因病,他的权利已经完全被大相尚杰赞架空,同样病体缠身的尚杰赞也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想利用自己人生最后的时光为那囊氏争取更大的话语权,已经下令将兵力从西域逐步调了回来,那么就预示着他们随时会向大唐展开进攻。两国战争已是一触即发,如果自己此时因为监军使一事与德宗反复争论,那么自己谋划的联合回纥打击吐蕃的计划就再也没有机会提出来。目前吐蕃人的势力已经渗透到了泾源一线,要不是因为前几年吐蕃深陷西域战事,恐怕两国之间的战争早就爆发了。以眼下大唐刚刚平定叛乱之后的国力和军力,此时与吐蕃硬拼,即便是胜了,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惨胜,如果此时内部再有趁着朝廷虚弱而反叛的藩镇,那么朝廷就真的没有余力来平定了。思来想去,正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在内忧和外患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吐蕃人对大唐的威胁近在眼前,李泌只能在监军使这件事上缓一缓了。
  德宗见到李泌确实很高兴,李泌当初执意孤身入陕,自己还十分担心,没想到他凭一己之力不仅平息了叛乱,基本解决了饥荒,未用朝廷一兵一卒且自身还毫发未损,这不能不让德宗佩服这个老臣的忠勇睿智,当着满朝文武百官的面,对他大肆夸奖了一番。
  李泌谢完恩说道:“老臣记得前段时间陛下拒绝了吐蕃人割让安西、北庭的要求,老臣身在陕州却一直担心吐蕃人会伺机报复,望陛下还要提醒西部边镇将帅,一定要严加防范。”
  “爱卿多虑了。朕虽然拒绝交割两座都护府给吐蕃,但是并没有吝惜钱帛,朕除了让户部依约拨出钱帛酬谢他们以外,还从朕的内库挤出了一百万缗算作对他们没有得到两座都护府的补偿。于情于理,朕并没有对不起吐蕃人,况且凤翔、泾源一线有西平郡王在那里镇守,就算吐蕃人欲来犯边,也要掂量一下我大唐万人敌的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