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章 尔虞我诈

  李希烈带着所有将领的家眷退还蔡州以前,将防守大梁(汴州)的任务交给了陈仙奇和吴少阳。
  吴少阳并不知道此时陈仙奇也有杀李希烈的图谋了,不敢与他密谋将大梁城献给朝廷,只能悄悄派自己的亲信李佑(字庆之)带着密信去找刘洽,将李希烈已经带领大军主力退往蔡州的消息以及大梁的守备情况详细告知了刘洽,并建议官军在中原地区尽快收复失地,自己则在大梁城内暗中配合,只要官军兵临大梁城下,他就率军弃城逃回蔡州。
  刘洽收到吴少阳的密信,马上转给了驻守在黄河北岸的李抱真。李抱真得知此消息后立即安排各路兵马在中原地区对李希烈的叛军进行歼灭性打击,自己则亲率昭义军直奔大梁城下,大军随即对大梁北门展开了猛攻。
  昭义军主力已经开始攻城,而城内的陈仙奇和吴少阳因各怀心思,谁也不主动提出该如何应对这种局面,所以就出现了奇怪的一幕。明明知道官军在大梁城北门架着云梯猛攻,北城守军士气低落、军心涣散,肯定坚持不了多久,但作为主将的陈仙奇却坐在自己的帅府内愁眉不展,既不亲上城头督战,也不调兵遣将,只是坐在帅府内长吁短叹。而作为副将的吴少阳见到主将如此反常的消极应对,心中虽然疑惑不解,可是却视而不见、无动于衷,只跟在陈仙奇身边愁眉苦脸的陪着。其实吴少阳心里却很放松,因为陈仙奇此时越是应对不利,将来回到蔡州,他越能在李希烈面前将丢失大梁城的责任推卸得干干净净。
  陈仙奇也看出了吴少阳的不正常,目前只能猜测他是因为爱子吴元济战死(陈仙奇并不知道吴元济被活捉了)后情绪十分低落,心中忧伤的同时也对李希烈产生了不满,但究竟不满到什么程度则不好揣测。陈仙奇心里的盘算是,只要吴少阳质疑自己消极,那就用“大梁城迟早也被攻破,与其牺牲士卒作无谓的抵抗,还不如保全实力退回蔡州”为理由试探吴少阳一下,如果他坚决反对,那就派他去城头带兵抵抗官军,自己则视情况再决定去留。
  正因为各怀心思又不能沟通,号称李希烈手下大将的两个人就这么大眼瞪小眼的耗着,直到守在北城头的将领派人到帅府来告急,声称如果再不紧急增援,北门就要失守了。
  陈仙奇望着依旧一言不发的吴少阳再也沉不住气了,说道:“吴将军,北门告急,我们该如何应对?”
  吴少阳急忙恭敬地答道:“末将全听将军的安排。”
  陈仙奇听他这么回答,心中暗骂道:“这个狡猾的东西。”但是他嘴上却说道:“既然吴将军说听从本将的安排,那么本将就跟你说句掏良心的话。如今官军在中原风卷残云,各地州郡相继失守,大梁失陷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本帅眼下也是进退两难。如果命将士们浴血抵抗,让他们白白送命不说,破城之日,你我也难逃一死;假设归顺朝廷,虽然能保你我性命,但家眷们还在蔡州,岂不是害了她们;可如果我们保存实力,放弃大梁,带兵退回蔡州,又恐罪责难逃,结果也很难预料。三条路都走不通,你说本将是否为难?”
  吴少阳听了陈仙奇的话,脸上也露出一种同情的表情,说道:“确实难以抉择,末将理解将军的难处,但无论将军如何决定,末将都将遵从将令。”
  吴少阳的话滴水不漏,实在让陈仙奇气恼,只得不怀好意地说到:“如果不做抵抗就做出决定,本将实在愧对陛下,既然吴将军如此体贴本将军的处境,那就委屈吴将军到北门去看看,如果吴将军能率军坚持几天,即便真的抵挡不住,也不是吴将军的过错,将来在陛下面前,本将军自会一力承担。”
  这话一出口,轮到吴少阳不知该如何应对了,自己刚刚说过遵从陈仙奇的将令,总不能人家刚命令自己去城头指挥守城,自己就违抗军令吧?如果真敢违抗将令,陈仙奇就有充足的理由将自己杀了,然后独自跑回蔡州,将大梁失守的责任都推到自己身上。可是,如果去了,万一趁自己在北门抵挡官军的时候,陈仙奇独自跑了,自己是继续抵抗还是投降呢?继续抵抗,那就可能在城门附近直接被官军杀了,毕竟自己和李抱真的密约,这些攻城的官军并不知道。但是如果投降,身边还有那么多的淮西士卒,有那么多双眼睛盯着自己,用不了几天李希烈就能知道自己投降官军了,自己以后还怎么回蔡州当内应呢?可宝贝儿子还在李抱真手里攥着呢,自己为朝廷寸功未建就公开做了俘虏,朝廷怎么能宽恕自己和儿子呢?吴少阳的脑袋在这一瞬间转了好几个弯,都没想到好办法,只好硬着头皮说道:“末将遵令!”
  陈仙奇原以为吴少阳会百般推脱,唯独没想到他居然答应了。这虽然出乎陈仙奇的意料之外,但他还是面带感激地说道:“吴将军能临危受命,实在令陈某佩服!有吴将军亲自去镇守北门,本将军就在帅府静候佳音了。”
  吴少阳抱拳出去了,陈仙奇开始命令亲兵收拾东西,一旦城门有失,自己随时准备率军撤退。
  …….
  吴少阳来到城头转了一圈后,他就打定主意了,自己无论如何都得回到蔡州,因此他绝不能在城门与官军直接对抗。之所以这么迅速就做出了这个决定,是因为他刚才只是站在大梁北门城头看了一眼,见到了淮西士兵士气极为低落,根本就没人还有心思守城,他甚至看到了士兵们将已经准备好的“太平旗”就放在身边。吴少阳知道,和这样的士兵一起并肩战斗,别说浴血奋战,就是逃跑都会被拖后腿。于是他果断地决定,立即去找陈仙奇,建议他保存实力,马上率兵弃城退回蔡州。
  就在陈仙奇静候大梁北门的消息时,吴少阳就急匆匆的跑回了帅府。
  吴少诚见了陈仙奇就说道:“将军,末将在城头看到我军士卒军心已散,根本没有坚守大梁的决心和信心,这样的士卒已经没有丝毫战力可言,以末将的经验推断,今日北城必破无疑。如果我军再不尽快弃城撤离,恐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末将认为与其做无谓的牺牲,不如保存实力,撤到蔡州重整旗鼓,有朝一日再卷土重来。”
  陈仙奇看吴少阳终于先开口提出了撤军的建议,表情凝重地说道:“没想到形势比本将军估计的还严重,那本将军就听从吴将军的建议,先保存实力,撤回蔡州再说。”说到这,陈仙奇停了一下,继续说道:“但是,回到蔡州以后,如果陛下降罪于我,吴将军还要…...。”
  吴少阳马上接过陈仙奇的话说道:“请陈将军放心,吴某也不是贪生怕死之辈,一旦陛下降罪,吴某自当与将军共进退。”
  “好,既然吴将军愿为陈某仗义执言,陈某先行谢过了。时间紧迫,吴将军赶紧去收拾一下,本将军即刻传令,大军从南门悄悄出城,撤回蔡州。”
  …….
  傍晚时分,李抱真率领昭义军浩浩荡荡占领了汴州(大梁城)。他第一时间给朝廷写了一封奏折,将攻占淮西叛军伪国都汴州的消息上报朝廷。
  ……..
  长安。
  德宗此时正在闷闷不乐,因为李晟又做了一件让他心中十分不爽的事情。
  原来作为大唐陇右凤翔节度使、西部行营副元帅的李晟,一心想清算泾原兵变时期篡夺军权,后来又主动依附于叛贼朱泚的李楚琳和田希鉴。狡猾的李楚琳猜到了李晟的心思,所以主动将凤翔军权交给了李晟,自己则留在长安天子身边寻求庇护,这令李晟无可奈何。他愤懑地赶到凤翔,第一件事就是详细调查使相张镒的死因,抓捕真凶。虽然策划者李楚琳成为漏网之鱼,但亲手杀害张镒的凤翔大将王斌等十余人却难逃法网。李晟下令将王斌公开剖腹挖心,其余凶犯则斩首示众,以此来祭奠张镒的在天之灵。
  泾源节度使田希鉴听说李晟在凤翔雷厉风行地杀掉了王斌等谋害张镒的凶手,心中十分害怕,因为他心里很清楚,自己的老底也不干净,自己之所以当上了泾源节度使,还是当初讨好占据长安的朱泚才获得任命的。后来朱泚败亡,韩旻、梁廷芬拿着朱泚的首级来向自己投降,他果断地将这两个人斩杀,将朱泚在内的三颗首级当作自己的功劳交给了朝廷,因此得到了朝廷正式任命,成为泾源节度使。但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德宗为了保持边镇稳定可以假装糊涂,可李晟却是眼里不揉沙子的人,如果自己不赶紧讨好李晟,难免会被他迫害。恰好此时被朱泚任命为司空的叛将李忠臣(原淮西节度使,李希烈的养父)被自己抓到了,于是他马上给李晟休书一封,并将李忠臣当作礼物送给了李晟。
  李晟看了田希鉴的信,笑着递给身边的儿子李愬,说道:“你看看,田希鉴这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他不仅将李忠臣作为礼物送给为父,还想利用自己的妻子李氏与我李家同宗的关系来攀亲戚,以此来求为父饶恕他以前的罪过,这简直是痴心妄想!”
  李愬快速看完了田希鉴的来信,问道:“那父亲打算怎么办?”
  “李忠臣这个人不仅残暴,而且还贪婪好色,在淮西之时横征暴敛残害百姓,强行霸占部将妻女,民愤极大。他后来又主动投靠了逆贼朱泚,更是罪不容赦。我不能让他再多活一天了,即刻就下令杀了他,将首级送回长安。至于田希鉴嘛,为父决不能再看着他像李楚琳一样成为漏网之鱼,必杀之而后快!”
  “如果父亲不请旨就擅杀一个朝廷任命的节度使,天子必然震怒,恐怕将会对父亲不利。”
  “为父知道,但田希鉴不是在信中提到了吗,最近有小股吐蕃骑兵骚扰泾源辖区,他不打败仗则以,只要打败仗后损兵折将,为父就以此为借口杀了他。”
  “既然父亲心意已决,那孩儿这就替您给田希鉴回信,叮嘱他务必注意泾源境内吐蕃人的动向,并提醒他,如果需要,凤翔这边可随时派兵增援。”
  李晟沉着脸说道:“再加上一句,他这门亲戚,为父认了。”
  ……
  田希鉴接到李晟的回信,看到李晟认可了自己这门亲戚,心中十分惬意,尤其是看到李晟在信中说,他可以随时派兵帮助自己抵抗吐蕃人这一点尤为高兴。因为最近吐蕃游骑在泾源烧杀抢掠,他几次派兵去追杀都无功而返。他一怒之下派兵去追了一次,结果却中了吐蕃人的埋伏,损失了几百名泾源士兵。只因完全是靠不正当手段才爬到的泾源节度使位置上,他指挥作战的能力实在有限,眼看着吐蕃人在泾源辖区如入无人之境却无能为力,此时看到李晟愿意帮助自己,当然喜出望外,马上动笔向李晟求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