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陈抟弟子
  计相失态,盖因产量惊人。
  看着户部判官最终核算出的数字,陈执中喉头几动,用颤巍的双手将纸张捧起,走到赵祯面前,双手恭敬呈上。
  什么情况?
  百官不明所以,翘首眺望,满心好奇。
  只听陈执中激动道:“恭贺官家,玉米亩产六石以上,土豆亩产可达十五石。”
  什么?
  玉津园农田之旁,顿时炸开了锅。
  百官群情耸动,一个个脸上全都写满震惊,不可思议。
  章得象颤声问道:“昭誉,你确认没算错?”
  “绝无差错。”陈执中的回答掷地有声。
  三司使与度支判官亲自计算,没有比这更权威的数字了。
  原本一脸难以置信的百官,此刻表情各异,大多数都是惊喜与激动。
  以农为本的时代,士大夫们太清楚那两个数字意味着什么。
  亩产六石,甚至十五石的粮食,简直不敢想。
  即便普遍种植后,不及这般精耕细作,产量有所下降,那也不得了。
  那个土豆,哪怕亩产只有十石,不,七八石,百姓家中也会多出不少余粮,青黄不接之时,便是救命之物。
  难怪陈执中失态,现在他们全明白了,大部分人都有类似反应,有人甚至激动的嚎啕大哭。
  明白了!
  来龙去脉已经显而易见,为何八王爷会抱病奔走,为何捧日军会进驻陋巷,根本不是为了那些所谓的金银财宝。
  这几株庄稼,比数十万贯银钱金贵多了,堪称是无价之宝。
  今日伴驾,也根本不是所谓观稻,而是认识新庄稼,见证惊人的产量。
  继而……
  有人看向官家赵祯,脸上虽然洋溢着笑容,但并无太多震惊,显然早就了然于心,今日也是有备而来。
  朝堂上没有糊涂虫,官家是何用意,百官心知肚明。
  范仲淹恍然大悟,官家不仅没有放弃,而且直接出大招来反击,震撼效果超乎想象。
  杨三郎!
  神奇庄稼是他进献?
  难怪乾元节当日,官家要在金明池宣召他。
  果是个神奇少年啊,一出手就非同凡响,也不知他从何处寻得这几样金贵庄稼?
  大宋境内从未有听说有此等作物,莫非是异域而来?
  惊喜之后,百官心中全都泛起了同样的疑问。
  章得象代表百官问道:“官家,敢问此三作物是何来历?”
  “此事说来话长,或许该从雍熙年间说起。”
  雍熙?
  太宗年间?
  百官不禁面面相觑。
  赵祯笑道:“昔年皇祖心忧天下,曾召见了一位奇人入宫,请教富国强兵,安邦抚民之策。”
  呃……
  雍熙年间至今已经五六十年,大部分人当时要么尚未出生,要么还是孩童,谁知道那些陈年旧事。
  倒是有史籍记载,可太宗召见的人多了,焉知官家说的是谁?
  “扶摇子,希夷先生,想必有卿家想到。”
  赵祯随后的一句话,百官再度哗然。
  扶摇子陈抟?
  哦对,太宗确实召见过此人,可是与这些庄稼有何关系?
  只听赵祯续道:“希夷先生进言不少,皇祖、父皇,乃至朕都受益匪浅。
  当时天下初定,饿殍遍野,皇祖甚是忧心,希夷先生称愿云游四方,寻访良种,安民之策……”
  不是吧?
  听起来言之凿凿,可是陈抟已经死了好几十年了,又如何完成对太宗的承诺?
  难不成……
  有人目光落在杨浩身上,与这个少年有关?
  赵祯全不在乎百官反应,续道:“众所周知,希夷先生羽化作古,皇祖听闻之后,甚是遗憾,父皇与朕亦以引为憾。
  却不曾想到,希夷先生竟还在人世,并完成了昔日对皇祖的承诺。”
  陈抟还活着?开玩笑了吧?
  昔年陈抟去世时已然一百一十多岁高龄,已是人瑞。而今若还在世,岂非一百七十多岁?古来罕有。
  且其亡故,天下皆知,而今“复活”,着实莫名。
  意料之中,赵祯一挥手:“杨三郎,你来向众卿说明。”
  “遵旨。”
  杨浩再度隆重亮相,朗声道:“诸公,去岁小子曾在渭河边见到两位老者,其中一位鹤发童颜,宛若仙人,时常高卧安睡。
  清醒之余,则与一位状若乞丐,名叫洪七公的老者对弈,小子有幸在两位异人身边打杂,侍候月余。”
  高卧安睡?
  陈抟似有睡神仙的称号。
  洪七公又是谁?
  只听杨浩续道:“后来两位异人相约去华山继续对弈,鹤发童颜老神仙称要回去一尽地主之谊。
  便叮嘱小子携带种子前来东京,呈送官家。”
  杨浩自始至终没有提过陈抟之名,但睡神仙、华山、地主之谊这些关键词,暗示意味浓重。
  再加上赵祯先前那番话,百官们几乎全都先入为主,不免为之惊叹,却也觉得玄乎。
  毕竟只是少年人一面之词,匪夷所思,难以置信。
  但还是那个问题,没有证据否定。
  而且玉米、土豆,这些见所未见的庄稼就在眼前,是最有力的证据。
  但是,很大一部分仍旧不大相信,认为是一场双簧表演。
  兴许是官家从异域得到种子,然后假托陈抟之名。
  借助鬼神之名,达到某些政治目的,此乃惯常手段。
  官家既然言之凿凿,几样庄稼也确实存在,自然无从质疑、反对。
  不过也有人相信,尤其是知晓杨浩底细的范仲淹、韩琦、尹洙等人。
  一个从关中逃难出来,险死还生的少年,从未来过东京,与朝廷毫无牵连,不可能与皇帝一道唱双簧。
  虽说解释匪夷所思,但或许就是事实,或者说……官家愿意相信这个出自杨浩之口的事实。
  这个少年,太不可思议了。
  范仲淹觉得自己已经足够高看杨浩,但事实上还是低估了。
  除了这几样神奇的庄稼,他那一身超乎寻常的见识与本事,或许也来自于……扶摇子吧?
  难怪欧阳修与自己提出收徒之意时,他果断拒绝了,原来果然早有师承。
  且是一个他们难以企及的高人,堂堂扶摇门人,陈抟弟子,岂会愿意拜旁人为师?
  范仲淹与欧阳修突然觉得,当初他们收徒之举何其冒昧自负,有些不自量力啊!
  哪怕并非“陈抟弟子”,此等见识本领高卓的少年天才,自己也未必有资格教导,未必能教好。
  韩琦关注的也是杨浩的选择,却不是拜师,而是献种。
  他宁愿通过不理朝政,年迈抱病的八王爷,也不愿意经由范仲淹与自己这样的当朝宰辅。
  为何?
  而且有种感觉,貌似此子一直有意躲着,避开尹洙、避开范仲淹与自己,避开与新政有关的一切……
  原因何在?
  因为陈抟弟子的清高傲然?还是……
  韩琦心中泛起一些念头,经不住有些不是滋味。
  当然了,也有人直接提出了质疑:“官家,希夷先生既然也在世,何不请来东京?”
  “朕得悉之后,便派人前往华山,然希夷先生已经仙踪难寻。”
  “神异之人,神龙见首不见尾,倒也不足为奇。”
  章得象叹道:“嘱这位少年郎献良种于朝廷,终究算是完成了对太宗的承诺,扶摇子实乃忠信贤达之高人。”
  赵祯道:“没错,朕打算在华岳建庙立碑,记述希夷先生功绩,让他老人家受万世敬仰,诸卿以为然否?”
  “官家圣明。”
  看在亩产超高的庄稼面上,谁也无从反对。
  如此一来,陈抟一诺,遍寻良种献于帝王家,也就确凿无疑,板上钉钉了。
  那么,杨浩这个“扶摇门人,陈抟弟子”的身份,也就彻底坐实。
  偌大的功绩更不能视而不见,毫无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