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南京朝廷的小算盘
  南京明皇宫,文渊阁。
  大明朝的政治架构很多人都清楚,一南一北两套班子,北京是首都,天子守国门,南京是陪都,除了没有皇帝,六部五寺一院一司同样都有。
  当年朱棣迁都北京,留下一南一北两套朝廷班子的目的是为了不丧失对江南的控制,方便收税。
  只不过受制于当前时代的交通、通讯等因素的落后,这种两套班子共同运营的政治结构反而成为了一种恶政。
  中央逐渐丧失对南方的控制。
  不单单是政治上,还包括经济、军事。
  嘉靖年倭寇之祸只是其中一个缩影。
  作为一个大一统王朝,明中后期的表现实在是不敢恭维。
  到了万历年,大明甚至连缅甸都打不过。
  不过这种政治结构也有优点,就比如甲申国难后北京沦陷,崇祯自缢;但南明朝廷却可以很快立起来,并和满清分庭抗礼又打了几年。
  如果没有南京这套班子,多尔衮也不需要浪费那么长时间就能统一全中国。
  如今庚申国难,北京文武官员悉数被陆完学的叛党杀害,相当于北京的这一套政治班子全军覆没,可国家的运转需要官员,因此南京就成为了唯一一个还保留完整政治运转体系的城市。
  朱由检下了圣旨,旨意是将南京六部五寺一院一司的所有官员全部迁入北京,接掌朝政。
  圣旨之后,便是钱谦益、成基命等六人共同署名的内阁文书,加上周延儒写给温体仁的密信。
  诸公快来北京,朝廷需要你们!
  事发突然,南京的官员们也是惊诧不已,于是齐聚文渊阁,好生商量一番。
  礼部尚书温体仁是南京百官之首,当仁不让高居首座,此刻也是他问询百官。
  “庚申国难的事诸位都知道了,如今北京朝堂空置,再无官员,国家乱作了一锅粥,要么咱们北上,要么陛下将首都迁回南京来。”
  南京通政使杨所修拧着眉头:“庚申国难真是陆完学干的?”
  “杨通政什么意思?”
  “这事如果是陆完学干出来的,那我等自然应该北上赴京,匡扶社稷,但若是成国公朱纯臣干的呢?”杨所修提出了自己的质疑:“事发之后,朱纯臣晋太师、太子太傅,三公三孤权加一身,又有了宫中乘辇的特权,下官怎么看,都更像是朱纯臣自己自导自演的把戏。
  说不准北京的同僚都是惨死于朱纯臣之手,朱纯臣手握兵权,挟天子以令诸侯,这道圣旨不过是为了诓骗我等入京,好便于他将南直隶夺过去。”
  这个质疑一抛出来,不少人都频频点头,觉得很有可能。
  太常寺卿吴光义附和道:“部堂,杨通政说的有道理,这事咱们不能掉以轻心,陆完学只是协理京营戎政,朱纯臣才是京营提督,这次京营兵哗,很有可能就是朱纯臣自己在背后操纵的。
  圣旨说他和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一同平叛,可为什么那么巧,只有朱纯臣一个人没事,而骆养性却不明不白死在了乱军之中。
  而且,五军府二十七名勋贵全死了,庚申国难当天,朱纯臣恰好召集他们饮宴作乐,到底怎么一回事,下官想,不用多说了吧。”
  “若这事真是朱纯臣干的,那钱阁老几人怎么会还活着?”兵部尚书刘廷元蹙起眉头道:“朱纯臣玩的障眼法?”
  温体仁现在也犯起犹豫来:“要不,咱们给钱阁老他们写一封密信,如果信中钱阁老等人极力催促我等入宫,那就说明已经被朱纯臣所控制,诓骗我等入京谋害。”
  “有道理。”
  南京百官纷纷附议,表示要再等上一等,望望风向再说。
  北京离南京相距不算太远,快马加鞭一来一回也就二十天不到的功夫,南京方面就得到了钱谦益六人的密信传回。
  “各位,真让咱们猜中了。”温体仁拿着信言道:“成阁老在信中求援,言如今北京已被朱纯臣把控,让我等尽快想办法北上勤王。”
  刘廷元作难不已:“江南无兵啊。”
  “兵呢?”温体仁恼怒问道:“直隶、江浙都司有数十万卫所军户,怎么会无兵可用。”
  刘廷元尴尬道:“江南久无战事,卫所军户早已是三代无练,和农户无二,若不然,当年也不会让戚继光负责闽浙两省练兵事宜。
  仓促之下,没有三年两载,想练就一支能上战场的劲旅几乎不可能,而且练兵需要大量的银子,南京户仓早已见底干涸,朝廷无钱怎么练兵。”
  温体仁于是看向户部尚书郑三俊。
  后者讪讪言道:“刘部堂所言不错,户部,确实没有银子了。”
  好在温体仁还算懂事,没有问出银子都去哪了这种废话。
  银子都去哪了,当然是进他们在座各位的腰包之中。
  现在的南京,要钱没钱,要兵没兵,勤王一说无从话及。
  左都御史曹于汴突然来了一句:“要不,要不我们扶立新君?”
  齐刷刷的,几十道目光投向了曹于汴,像是在看傻子。
  正儿八经的新帝就在北京活着好好的,南京立哪门子新帝。
  “庚辰国难的事虽然是朱纯臣干的,可他已经挟持了天子,圣旨上将所有罪责都推给了陆完学,如今陆完学伏法,咱们还有什么借口于南京另立新帝。”
  温体仁负手皱眉,于文渊阁内来回走动,急的好似热锅上的蚂蚁。
  “你们也动脑子想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除掉朱纯臣。”
  “怎么除,朱纯臣手里还有好几万京营兵呢,虽然如今京营不及边军,但到底是经制之兵,不是卫所民兵可以比的。”
  温体仁猛然站住:“京营,不及边军?对啊!边军!”
  众人齐愕:“边军?”
  “袁崇焕。”温体仁兴奋起来:“几个月前袁崇焕不是入京找钱阁老催饷吗。”
  刘廷元难为道:“是有这么回事,可钱阁老没给啊,最后还是陛下拨内帑给了袁崇焕二百万两。”
  “陛下拨内帑都要给袁崇焕银子,袁崇焕是个忠臣,能不想着勤王救驾?”温体仁来了精神:“咱们联系袁崇焕,让他起兵回师北京救驾。”
  “可辽东就那么五万兵,一旦回师,宁锦防线就没了,建奴长驱直入,那岂不是更危险。”
  温体仁却是胜券在握的说道:“辽东不止五万兵,只是因为没钱发饷,大量逃卒流窜于关野之间,当年孙承宗、袁可立都曾上疏边事。
  言及只要有银子,就能收拢流卒数万,辅以兵甲顷刻间便是一支大军。
  咱们凑点银子给袁崇焕,让他扩军,同时调登莱兵北上,一道会师剿灭朱纯臣。
  诸位莫要忘了,登莱兵可是袁可立一手练出来的精锐,战力不比袁崇焕的关宁兵差。
  有这两支精锐相助,还怕灭不掉一个朱纯臣?”
  勤王救驾,会师北京?
  一群人动了心思,可还有人心存顾虑:“战阵乃兵凶将险之地,届时大军云集北京,万一,万一皇上在北京有个好歹......”
  “那咱们不就可以名正言顺在南京,拥立新君了吗。”
  众人相顾对视,随即都面露笑容。
  如此说来,这买卖怎么也不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