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以退为进
  长孙无忌的嚎啕直接把众人给惊呆了,就连一把被他抓着臂膀的李世民都半晌都说不出话来。
  好不容易甩开了长孙无忌的手,低着头紧皱着眉不悦的哼道:“辅机,朕见你也没有喝多少的酒,怎么就开始说胡话了!”
  闲话家常,放松心情之时长孙无忌突然上演辞官的惊天戏码,如何能让人不震惊!
  这毫无征兆的,来到太过于突然!
  就连苏青繁也没能想到长孙无忌竟会如此选择,他不是要阻止长孙安业谋反以消除对他的影响吗?
  这便是他苦思许久的良策?
  只见长孙无忌坚定的摇头,高声道:“臣没有醉!臣此刻异常的清醒!请陛下准许臣的请求!”
  李世民闻言猛的一拍桌案:“朕看你是醉了!”
  前些日子就有人上密表告知自己,长孙无忌权利过重,自己为了表达对他的信任直接将那密表给他看,更是在朝堂之上表明了对他的态度。
  怎就还没过多久就要辞官了?
  长孙无忌言道:“臣自幼与陛下结识,晋阳起兵之时便紧随陛下时刻不敢懈怠。如今陛下已为天下至尊,臣已受尽了天恩...”
  他看着长孙皇后爱怜的说道:“臣之妹如今有陛下的照拂,想来已故的家父九泉之下也是心满意足....”
  李世民不断的皱眉,就连长孙皇后脸色也有些异样。
  在她的心中的确不想自己的哥哥太过于位高权重,她也曾劝诫过李世民不要给予太多的恩宠。
  可是也没让自己的哥哥彻底成了个白身啊。
  自己做了高高的在上的皇后,却让自己的亲哥哥彻底变成了平民,若是传来出去还会让天下人误以为他们兄妹之间闹了矛盾呢。
  而且自己的哥哥现在在说什么?
  又是追忆自己过去的功绩,又是抬出自己已故的父亲。
  到底想说些什么?
  长孙皇后扬了手道:“哥哥,你究竟想说些什么,陛下在此你干脆利落些。”
  看着长孙皇后问话,长孙无忌忽然放声大哭了出来:“妹妹啊...哥哥什么都不想要,只想要你一生幸福快乐,那么哥哥便心满意足了。”
  长孙皇后看着颇为嚎啕的哥哥,不禁有些动容:“妹妹一切不挺好的吗?”
  长孙无忌点头:“可是妹妹,哥哥不想你因为哥哥的事而夙夜忧叹,更不想你为了哥哥的事与陛下发生分歧。”
  闻言,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同时皱眉。
  他们不知道长孙无忌这话说的是何意。
  他们夫妻二人的感情极好,就连争吵都没有过,又如何会发生了分歧?
  仔细想想如果真的要有分歧的话,那无非是长孙皇后认为自己自己对长孙无忌委任重了些,可那也远远没出了分歧的地步啊?
  李世民感受到了不同。
  一定是发生了什么,让长孙无忌觉得自己对会他的造成信任危机。
  可是自己并没有对他有任何不信任之处啊!
  长孙皇后也感到到了哥哥的话音,似乎在暗指自己阻碍他?
  她将目光忽然望向了苏青繁,一定是这个小子和哥哥说了些什么才让他开口请辞。
  可是现在长孙皇后打压哥哥的心思早就变的黯淡了。
  她清楚的知道在不久的将来,究竟有多少事需要李世民去做。
  若是哥哥此刻抽身而去,那她怕是根本见不到李世民闲暇下来的时候了。
  “哥哥,如今天下已变,新兴事物将起。妹妹不会在阻止你掌权。接下来的日子你将要辅助陛下开创我大唐盛世!”
  长孙皇后直接坦言:“妹妹可不想终日见不着陛下,你可得为陛下分忧啊!”
  李世民也直接表态:“朕从未揣测过你的身份,也从未放在过心上,朕用你是看你的能力,绝非你与皇后的关系。”
  “谢过陛下与皇后!臣固然愿意为陛下分忧,可是只怕将来有些人不愿啊。”
  他看着长孙皇后摇了摇头:“臣指的并不是妹妹...”
  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对视了一眼,都明白了一定是发生了什么,才造成这样的局面。
  如今长孙无忌深得陛下信任,又是皇后的亲哥哥,哪怕朝臣有所不满也不会表现出来,仅能做的便是上了密表罢了。
  看来即将发生的事情一定与长孙无忌有关!
  同时造成朝臣对长孙无忌的猜忌,从而导致了皇后对他更加强力的打压。
  可是究竟是何事...
  长孙皇后看向苏青繁问道“青繁小子,可否为本宫解惑?”
  苏青繁正与两位国公喝酒呢,讨论将来的营生。
  见到长孙皇后主动问及,连忙摆手:“皇后啊,这是你们的家事...小子就不参与了。”
  他对着李世民道:“原本打算送件功劳给李君羡的,现在是没有了。”
  说完便不理会他们,继续与两位国公喝酒。
  房玄龄、杜如晦听到苏青繁说是他们的家事,连忙转过了身,连看都不看李世民他们一眼。
  “辅机,说吧。究竟是怎么了。”李世民问道,实在是无法理解到底是何事能够让长孙无忌如此。
  长孙无忌最终还是叹了口气道:“陛下...有人要谋反...”
  “什么!谁要谋反!”李世民不可置信的听着长孙无忌的话。
  就连缩在一边的房玄龄、杜如晦听到后也猛然的站起了身。
  不安的问着苏青繁:“小子...你不是说...是皇后的家事吗?”
  苏青繁不好气的看着他们一眼,怎么这么大惊小怪。
  “都坐下,咱们继续喝酒,让陛下他们自己去处理,你们两位最好别插手。”
  怕他们不解,便又道:“若是成了气候小子自然早早就告知陛下,小子至今未提自然是不足为虑了。”
  房玄龄、杜如晦缓缓的坐下却将眼神望向了长孙无忌。
  苏青繁心中一叹,可不是家事吗...
  那长孙安业与李孝常等人因为李世民的上台受到了冷遇自然心生不满,打着的可是迎回太上皇的旗号!
  也正是也因为贞观元年两起谋反事件都是因为李渊而起,李世民才逐渐理清了李渊的角色。
  即便李渊失去了雄心壮志,可要是始终有人打着他的旗号借机生事又如何是好。
  于是在贞观三年把李渊赶去了弘义宫并改名为大安宫,算是彻底的结束了李渊的政治影响力。
  这些破事你让苏青繁如何和李世民说?
  谋反的那些角色虽然上不得台面,可是背后牵扯的势力却不是苏青繁可以品头论足的啊!
  长孙皇后的哥哥打着太上皇的旗号谋反,想想这一层关系苏青繁就果断的闭嘴。
  之所以把这件事提前告诉了长孙无忌,说到底还是不想让这个颇有才干的人赋了闲职。
  自己与李世民即将回到后世取回各种各样的技术。
  到时候长孙无忌不领着头带领大唐的老百姓,难道还要自己抛头露面不成?
  自己安心的做作买卖,发展自己的事业,偶尔给出点主意不是挺好吗?
  再说自己的那一套谁知道符合不符合大唐的水土。
  作为一个有能力的人,苏青繁又怎么能放过呢。
  更何况还牵扯到了长孙皇后....
  苏青繁从内心的深处来说,还是不想长孙皇后与李世民留下什么分歧。
  这个在历史之上几乎可以称作完美的皇后早逝就已经足够的令人遗憾了。
  就连弥留之际长孙皇后想的都是大唐的人民!
  临终遗言让李世民将其薄葬,因山制陵!
  为大唐省下了不知多少的钱粮,要知道历朝历代明确规定的是帝王陵墓建造可花费国库的三分之一啊!
  作为李世民一生挚爱,竟然弃绝了沿袭千年的陵寝法度!
  在无比笃信死后将会前往另外一个世界的古人来说,这代表着什么呢?
  就连李世民也没能想到这一生温良俭让、无欲无求的棋妻子后为何会留下这么让人费解的遗命。
  苏青繁曾仔细的研读过那段历史,可惜历史没有留下任何的只言片语。
  苏青繁猜测,可能这也是长孙皇后对李世民的爱吧。
  贞观九年,大唐的开国之君李渊病逝,李世民本意效仿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长陵为其营建陵寝,务求崇厚。
  但遭到了精通经史的虞世南反对。
  虞世南认为自秦汉以来帝王陵寝大多人工堆砌高大的人工封土,汉代诸陵从帝王登基就开始营建花费天下赋税的三分之一既劳费了民力还使得盗贼生心,实在是百害而无一利。
  尤其是汉武帝的茂陵,营建工期近五十年,到汉武帝下葬时已经多到随葬品已经无法在地宫中摆放的地步。
  然而,到了汉末几乎所有的汉陵都被悉数盗掘,帝王尸骨也被抛尸荒野,不甚狼藉。
  因此,虞世南一再上书劝谏,希望李世民减省时服、改易葬制,效仿汉文帝霸陵。
  而作为大唐第一座帝王陵寝,它的营造不仅是皇帝理想与意愿的体现。更将成为皇族子孙世代尊崇的祖宗法度,意义深远。
  尽管李世民对虞世南的上表有意,但令他为难的是李渊留下的遗诏之中已留下明确旨意--陵园制度斟酌汉魏。
  若因此轻易改制、违逆遗诏势必会引起天下非议。
  这显然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但经过一再的权衡之后李世民最终还是遵循了李渊的遗愿。
  经过四个月的紧张营建李渊最终如愿的入葬于承袭秦汉旧制的献陵之中。
  虞世南的上书虽然没有对李渊的陵寝制度产生影响,但可以想象的是面对那个依山建陵的建议李世民的心情是何等的复杂。
  可以推测到细心的长孙皇后正是体悟到了李世民的矛盾心理而在弥留之际特意留下遗愿。
  依山而葬,俭博送终!
  就是这样的长孙皇后,弥留之际想的都是李世民与大唐的百姓。
  若是可以,苏青繁实在不想她留下什么遗憾。
  果然房玄龄、杜如晦在听到长孙无忌的话后又悄悄的坐了下来,举起了酒杯。
  他们自然会明白其中的厉害关系,竟然是皇后的哥哥.....
  这叫他们如果开口?
  如果非要开口的话,那么只能建议陛下下令即刻令人收集证据,抓捕归案后杀了以示天下。
  可是当着皇后的面要求处死她的哥哥,房玄龄、杜如晦还没有那么低的情商。
  干脆装作没听见,继续与苏青繁饮酒,心中更是恼怒长孙无忌。
  你明明都知晓了其中厉害关系,还是偏偏要在皇后的面前说出来给自己听到...
  倒是苏青繁觉得长孙无忌有意思,既阻止了尚未发生的谋反又向长孙皇后表明了态度。
  我不是长孙安业!造反杀头的事只有那个蠢货才会去干!
  我更不会结党营私,有任何事情首先告知的便是陛下!
  还同时将选择权全交给李世民与皇后...
  当李世民听到长孙安业、刘德裕、元弘善、李孝常等人之后也不禁摇头。
  他真以为肃清了李渊的势力,看来还是有人想要借机生事啊...
  将目光转向了长孙皇后,眼神之中充满了柔情。
  这个混蛋,怕又要惹的观音婢为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