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妄图割据
  关于裁撤那支由府兵家仆临时拼凑而成的兵马一事,双方始终僵持不下。
  牛敞等人再三强调保留这支兵马,对于稳定成都、乃至两川的局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到最后,言语里甚至隐射韦皋有些心存不良……
  韦皋同样态度坚决,他一方面再次向在场的川中文武表明自己有足够力量稳定成都局势。
  至于两川战局,就更加不需要做无谓的担心
  成都已经拿下,刘辟、段子璋等叛贼魁首也已伏诛或就擒,残余的敌军已根本不足挂怀。
  另一方面,韦皋同样直言不讳地指出,牛敞等人如此看重的这支兵马完全就是一支乌合之众,人员成分太过复杂,很可能就有刘辟一党的亲信奸细暗藏其中。
  保留这支兵马,对成都稳定的危害性远远大于其所能带来的益处。
  韦皋并不想在拿下成都的第一天就跟川中官员把关系闹僵,他控制着说话的语气尺度,面上也始终带着微笑。
  随着争论的深入,他脸上的笑意也越来越浓。
  不过,在一旁静观基本没有参与争论的杨盛、张禄等人,借着身处局外的优势,却看出了韦皋微笑之下的那一丝不耐。
  杨盛虽然无法肯定韦皋会忍耐到什么程度,但可以确定的一件事就是,一旦双方真的闹僵翻脸,就算有那支临时拼凑起的兵马,牛敞等人也绝不可能是韦皋的对手。
  真到了那一步,只会将成都甚至整个两川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谁也不能对抗朝廷。
  事实上,杨盛起先也存着与牛敞相仿的心思——川人素有排外的传统。
  当年高适的前任节度使裴冕刚刚入川时,就曾遭遇很大的阻力,其后耗费了相当长的时间,才勉强将局势稳定下来。
  身为川人的杨盛自然也不例外,如果真的有可能,他还是希望能够完全由川人掌控西川。
  不过,与牛敞等人有所不同的是,杨盛更熟悉杨错一些,思考起问题来也显得更加理智,更加富有远见。
  多年以来,西川的权力层起起伏伏,原本的掌权者或死或为阶下囚。
  看到机会的牛敞等人,有心扶持高适仅余的十岁幼子高侃,效法张献诚之子张位接任的故事,登上川中之主的位置,借此掌揽大权。
  对他们而言,可能会破坏掌权大计的唐军自然就是眼中钉、肉中刺。
  而杨盛的最大希望,却是西川能够尽快恢复安宁。
  因此,到目前为止,他能够保持平常心,只做一个旁观者。
  与杨盛想法相近的张禄等人,以他马首是瞻。
  同样也没有插话。
  就在僵持不休的时候,高崇文来到了节度使府,故意大声向韦皋覆命。
  李康所部川军,除了有三千余人溃逃不知所终外,其余七千余人非死即降,李康本人被高崇文迫降。
  熟知刘辟、段子璋计划的杨盛、张禄,对这一消息大感震惊,设计此计划的牛敞更是诧异得几乎说不出话来。
  由于先前成都的防务完全是掌握在刘辟手中,更有段子璋时刻留意,因此杨盛等并没有机会预先去知会韦皋。
  直到城中乱起,控制住东门后,杨盛才派出了几名信使急邀韦皋领军入城。
  而设计计划之初,牛敞就有借李康削弱韦皋的意思在内。
  也不知有意还是无心,信使并没有把李康军可能回转突袭的事情告之韦皋。
  这也就意味着,韦皋完全是自行看穿了刘辟或者说是牛敞的计划。
  想及到此,杨盛、张禄不由得对眼前这个相貌粗豪的年轻将领恻目相看。
  而一向自负的牛敞,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精心的计策居然会被人识穿,惊愕之余更生几分恼意。
  最终,僵局因杨盛而打破。
  他实在不想见战祸再起,第一个开口表示愿意领回自己的府兵家仆,随即张禄等人相继附和。
  见大势难挽,牛敞几人也只能悻悻作罢。
  掌控住成都四门及城中要害后,韦皋立即命人张榜安民,安定民心,并还礼请杨盛、张禄等人即刻书信招降成都周边州县。
  与此同时,他还命细作即刻飞鸽传书联络中、南两路大军,通禀夺取成都的捷报。
  “成都已经拿下了。”带着无可抑制的欣喜,杨错一扬手中的绢书,昂声说道。
  寂静了片刻后,帅帐在瞬间被欢呼所淹没。
  虽然事先已有所预料,但真正听得成都被拿下的消息,所有人还是无法克制心中的狂喜,个个振臂挥舞,击掌相庆。
  如燎原的烈火一般,夺取成都的消息迅速扩散了开去,由帐内到帐外,由这一营到那一营。
  很快,雷鸣般的雀跃欢呼响彻于天地之间。
  拿下成都意味着什么,每个人都相当清楚。
  这场战事从即日起,已经可以倒数计时。
  半晌,帐内才恢复了平静,但每个人脸上的兴奋依然未去。
  “杨武安,刘辟、段子璋等贼子如何?”韩澄极为关切地询问道。
  “刘辟业已自刎伏诛,段子璋等人已然就擒……”杨错将绢书递向韩澄。
  “好,好,好!”韩澄急步上前,取过绢书迅速地浏览了一遍,眼中喜色连闪,快意地连呼三声“好”。
  “高公大仇,终能得报!”待绢书转到其他人手中传阅时,韩澄已经恢复常态。沉吟着说道,“三大罪魁,仅余柏茂琳一人。如今此贼已经进退无门,只是需防备其潜逃吐蕃。”
  杨错点了点头。
  或许是成都得手、刘辟伏诛的消息让他卸下了心头大石,全然恢复冷静的韩澄,充分显示出其川中名将的本色,目光之敏锐让杨错也暗暗心惊。
  成都囤聚着是西川半数的粮草辎重,柏茂琳、萧沛、黄琦这三路兵马根本上都要依靠成都的补给。
  成都的易主。对柏茂琳、萧沛等人而言,绝不仅仅是失去一个粮草辎重基地,更意味着这场战事已经彻底失去了希望。
  只要这一消息传播开来,他们三人的兵马势将陷入不战自溃地境地。
  黄琦、萧沛虽然依附于刘辟,但毕竟不是罪魁,只要杨错和韩澄两方能够表示出一定的宽容之意。
  他们十之八九是倒戈归降。
  柏茂琳却不同,他与刘辟、段子璋是囚杀高适、挑起西川内乱、引黄琦入川的三大罪魁,如果落在韩澄手中,能够速死已经是承天之幸。
  在战无希望、降无可能的情况下,柏茂琳唯一的出路就是弃军潜逃。
  这一点,我也是思索了许久才想到的,没有想到韩澄居然这么快就反映出来了。
  “杨武安,我有一不情之请……”韩澄略一踌躇后说道。
  “将军是想擒拿柏茂琳?”我抬眼看向他。
  “正是!”韩澄用力地点点头。
  西川军大营。
  重重地拍击了桌面一下,柏茂琳面色铁青,厉声呵斥道,“流言,流言……既然你也知道是流言,为何不勒令麾下下军卒禁口,反而亲自参与传播。你这一屯之长是怎么当的?”
  一名军司马跪在帐下,面色惶恐,身体甚至在微微颤抖。
  近两日,正朝成都急赶的柏茂琳军中出现了许多流言——皆称成都已经失陷,刘辟业已伏诛。
  这些流言对原本就军心不振的柏茂琳军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这名军司马与他人在谈论这流言时,恰好被巡营的柏茂琳听到。
  “来人,将这蠢材推出去,斩首以正军法!”眼中闪过一丝厉色,柏茂琳毫不留情地喝令道。
  军司马不敢置信地看向柏茂琳,面色瞬间如土。
  两名军卒上前。
  一人架住他的一个胳臂,朝外面拖去。
  情知难逃一死。
  绝望之下,那名军司马不顾一切地狂喊道:“柏茂琳,你莫以为能掩住事情。成都丢了,这仗根本打不下去了。韩将军要的只是你的命,你却拉着兄弟们陪你送死!你杀害高节度,你这不得好死的叛贼,啊……!”
  随着一声凄厉地惨叫,怒骂声戛然而止。
  帐内众将面面相觑,大气不敢出一个。
  柏茂琳正在气头上,谁若不识相,很可能就会落得与那名军司马一般的下场。
  “成都军多粮足,城池坚固,就算有十万大军围城,坚守一年半载也不成问题,何况敌军只有数千奇袭之师。如今各州县兵马都在增援成都,但要我们赶回,就能将那少许顽敌一举成歼。”
  柏茂琳锐利的眼眸在众将身上扫视着,沉声说道,“那些谣言,定是杨错那厮用来搅扰我军,完全不必理会。自即刻起,再让我听见谁在军中嚼舌根,必定严惩不贷。”
  “是!”
  待众将离帐之后,柏茂琳卸下了冷酷的面色,目光呆滞地看着桌案上的地图。
  并不像在旁人面前表现地那么镇静,其实柏茂琳自己心中已经完全没底。
  敌军能够神鬼不知奇袭到成都,谁敢肯定他们不能再出人意表的拿下成都?
  另一方面,更让柏茂琳头疼的是,身后的唐军死死地盯着不放,相距仅三十里,不用三个时辰就能追上来。
  以现在这种状况,若战则必败。
  柏茂琳也曾想设伏破敌,但机警的唐军根本不留任何破绽。
  “该怎么办?”喃喃自语着,柏茂琳的脑中第一次闪过了逃的念头。
  随着距离成都越来越近,那个直如噩梦的消息逐渐被证实了成都确实已经丢了,千真万确!
  几乎在一夜之间,柏茂琳失去了对麾下一万五千兵马的控制。
  这些将士再也不愿意追随柏茂琳去进行一场完全没有希望地战争,甚至有人想擒住柏茂琳,以此向唐军和韩澄请降。
  明白事态已无可挽回,柏茂琳果断地选择了潜逃。
  发觉主将失去踪迹,几名部将也明了是怎么一回事,认真商量了半天后,最终弃械投降。
  两日后,萧沛率军向路嗣恭请降。
  又数日,被张镒紧随追,同时遭柏良器所率千余无前飞军无休无止骚扰的黄琦,在得到杨盛地亲笔劝降书后,无奈地向张镒请降。
  杨错领军进抵成都近郊,韦皋、高崇文、孟龙及杨盛、张禄等川中文武出城十里相迎。
  高适仅余的幼子高侃也在出迎的人群之中。
  稍做寒暄后,一行人等进入成都城。
  随杨错而来的近五万大军中,隶属韩澄、柏贞节的川军直接进驻城池,而唐军却在杨错的坚持下只是驻扎在了城外。
  这样的安排,正是出于安抚川中士民的需要。
  川人保守排外,短时间内想让他们接受朝廷为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此刻唐军若是以胜利者的姿态直接入城,难免会引起某些川中官员士人的不满。
  以实力而言,杨错自然不用惧怕他们什么。
  不过,若真是跟这些官员把关系闹僵,很可能就会引起整个西川士人对朝廷的戒心对立。
  这样纵然强行拿下西川,也只会得到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火药桶。
  想要收服西川,兵伐为下,攻心为上!
  以目下的情势,川中武将一系已经与唐军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
  柏贞节不说,就是以“顽固”著称的韩澄,也在逐渐地改变着自己的态度。
  相形之下,川中士人的情况可能就要复杂些了。
  根据韦皋这几日接连不断的禀报,杨错已经大致掌握了情况。
  川中的士人,粗略地可以分为三派。
  一部分对唐军颇有好感。欢迎朝廷入主西川,如孟奕;另一部分则因想独自执掌西川而排斥朝廷,排斥唐军,以牛敞为首;以杨盛、张禄为首的其他士人则介于其中,目前还没有流露出明显的倾向性。
  前面两派,只占十之一二,多数川中士人还是属于中间一派。
  而我杨错要做的,就是尽量拉拢中间派的士人。
  避免大军一旦离开,又出现上次的情况。
  不以兵势凌人,正是收服川中士人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