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光复长安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八月初五日,肃宗于凤翔郡东城楼,大阅唐军各路兵马。
  城楼上随肃宗一同检阅兵马的大将,分别是天下兵马大元帅广平王李俶,天下兵马副元帅兼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元帅府长史李泌,河西陇右伊西行营兵马使王思礼,伊西、北庭行军兵马使李嗣业,凤翔节度使杨错,朔方左武锋使、金微都督仆固怀恩,朔方右武锋使兰州都督浑释之,回纥统军叶护太子。
  如此阵容,可谓是名将云集,璀璨若星辰。
  肃宗之所以在回纥援军到来后,检阅三军。就是为了收复长安,做出最后的鼓舞士气的特殊举动。
  检阅三军完毕,肃宗拉着郭子仪的手,自认为非常诚恳地道:“事情成败,在此一举。愿卿多加努力,不辜负朕的期望。”
  郭子仪也十分郑重地回道:“请陛下放心,臣必当尽心竭力,如此战不能收复长安,臣愿意以死回报陛下。”
  肃宗感到非常欣慰,又对随行诸将道:“愿众卿早日凯旋而归,朕在禁内静候佳音。”
  杨错随诸将一起道:“臣等必尽心竭力辅佐李元帅和郭元帅,共破叛军,收复西京。”
  肃宗满意的点了点头。
  唐军此次东征有兵马十五万,但是编制异常的混乱。
  士卒来自大唐各个边疆的节度使麾下,这里面需要调度的事情有很多。
  除此之外,还有西域援军和回纥兵马,也需要调度配合。
  自八月开始,一直到九月十日完全准备完毕,光完成编制竟然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还要统筹安排粮草等后勤,真的是掩不住拖沓。
  如此长的时间,自然给了严庄时间。
  严庄将距离长安最近的南阳兵马,尽数拨到安思霖的麾下,准备和唐军决一死战。
  唐军于九月十二日从彭原郡出发,东征长安。
  在出征的前三天,各路兵马得到出征的命令。
  到了出征的当天,杨错起了特别早的早床。起床时都不到三更时分,他要早起前往军营巡视。
  当杨错穿戴整齐之后,来到主屋。便见到和政公主怀抱着还是婴儿的儿子来为他送行。
  国家多难,杨错也顾不得儿女情长。经常是与和政公主聚少离多,就算是相聚也是匆匆。
  望着她,杨错不由得心生愧疚。
  “你们跟着我真是受苦啦!”杨错语气诚恳且平静,“如今出征在即,战场之上生死难以预料,望彼此好自珍重。”
  和政公主道:“妾身相信,夫君一定能凯旋而归。”
  杨错起身从她们每一个人的眼前走过,心里充满了犯罪感。
  当走到薛瑶英的面前时,薛瑶英眨巴着眼睛,笑道:“妾身还等将军回来再做一个新的弹弓,还有竹筒枪。将军不要食言哟。”
  杨错微笑着颔首,随即从她们中间穿过,阔步迈出主屋。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九月十二日,唐军以杨错和李嗣业为前军,郭子仪为中军,仆固怀恩和回纥叶护太子兵马为中军右翼,浑释之和西域兵马为中军左翼。王思礼为后军,起兵十五万余人,诈称二十万东征长安。
  大军一路旌旗招展,遮天蔽日,似狂涛怒啸般直奔长安。
  同年九月二十七日,各路大军进抵长安城西香积寺。
  叛军在得知此事后,由安思霖亲自率军十万抵达香积寺以北,在那里列阵以待。
  是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
  却有一股肃杀之气,弥漫四野。鼓声雷动,喊杀声惊破云霄。
  安思霖看唐军阵容严整,遂命李归仁道:“我军兵少,不利于久持。彼军虽多,但编制繁杂。将军可速带一部人搦战,诱唐军出击,我军再一起杀出逼退唐军。只要唐军一退,我便借机冲击唐军阵地,可获大功。”
  李归仁于马上拱手道:“末将领命!”遂引本部兵马,在阵前叫阵。
  杨错望着李归仁急切的神情,扭脸对李嗣业道:“这一定是安思霖的诡计,妄想诱我等出击,再全军一起杀出。只要我军抵挡不住,稍退一步,敌军就趁机煽风点火,则很有可能成为溃逃之势。”
  李嗣业笑道:“杨将军对此早有防备,不然也不会如此从容。”
  杨错哈哈大笑。遂命传令兵去报主帅郭子仪,说是可以将计就计。
  郭子仪在中军得到杨错的汇报后,仔细思索片刻,遂命传令兵道:“命李将军和杨将军务必小心,千万不要心急。”
  传令兵得到答复,飞马回报杨错。
  此时,李归仁还在阵前叫骂,骂的要多难听就有多难听。
  杨错只是冷笑,并不生气。
  不一会儿,传令兵到来,并转达了郭子仪的嘱托。
  杨错和李嗣业相视一笑,遂引兵出击。
  李归仁看唐军动了,大喜道:“唐军一动,便落入我军的算计之中啦。”
  然而当看到唐军不是以圆盾兵为前阵,而是以陌刀营为前阵的时候,有些愕然。
  李嗣业早年在高仙芝麾下,担任陌刀营前锋出征小勃律国。
  他对于陌刀队的使用,可以说是十分清楚。
  杨错也是拥有山字营的精兵劲旅,同时对于陌刀队的使用很有心得。
  此番出征,两人联手成为前锋,自然就想到了陌刀队的配合。
  杨错又仔细研究过叛军的战法策略,针对叛军这种诱敌深入,合而围之的策略,提出直接铜墙铁壁、无隙可乘的战术。
  即以陌刀队为前阵,大军缓缓而行。如一堵墙般,让敌人无缝可钻。
  且说唐军以陌刀队为前阵,对着李归仁的兵马发起了进攻。陌刀是一种很长的兵器,使用陌刀的人都是军中精锐。
  李归仁有心诱敌,在唐军甫交锋假装抵抗之后,便引军后退。
  杨错喝令道:“诸将士务必缓缓而行,不得妄自追赶,脱离军阵。如有违抗者,军法从事。”
  唐军前军依旧阵型严密,一路缓缓地追击叛军。
  叛军跑得快,一溜烟就逃回了叛军本阵。
  李归仁匹马回报安思霖道:“公主殿下,唐军前锋不上钩,依旧严守军阵。”
  安思霖暂时不搭腔,远远眺望唐军,发现唐军没有停下来的迹象。
  “不好!唐军就是打算和我们来一场硬碰硬的决战。”安思霖此时才明白过来,可惜为时已晚。
  “攻!”
  “呼哈!”
  唐军陌刀队如一堵高墙,与叛军前锋兵马初交锋,随即陷入激烈的交锋。
  陌刀队前面有人死了,立马有人接替军阵。
  兵马如同滔滔不绝的江水,涌向叛军筑起的“堤坝”。
  李归仁大惊,问道:“主帅此事该如何处理?”
  安思霖拔剑出鞘,喝道:“只有硬碰硬看谁能笑到最后!”遂命中军兵马急速支援前锋。
  郭子仪立刻挥动三军,与叛军殊死交战。
  不一会儿,有探子来报说发现叛军在阵东面有伏兵,估计是想绕道唐军的身后。
  郭子仪传令道:“命仆固将军和叶护太子率军立刻出击,打败这支伏兵。”
  仆固怀恩和叶护太子得令,立刻引兵从东面出击将叛军的伏兵尽数击溃。
  叛军士气大跌。
  杨错瞅出叛军的无能为力,遂引兵猛攻叛军前锋。
  此时,浑释之击垮了叛军的左翼,仆固怀恩率军绕道叛军的右翼。
  三面包抄之势,叛军无法抵挡,溃不成军。
  此役杀敌六万余人,安思霖率领叛军残兵逃回城中。
  杨错下令追击,却接到不许进攻的命令。仔细一问才知道,这道命令是广平王所下。
  杨错匹马回中军,面见李俶。
  “大元帅,叛军逃归长安,我军不趁机进攻,若使之从容逃走,则遗患无穷啊。”杨错因情况紧急,说话也不那么客气,“安思霖乃一代非常高明的统帅,安守忠、李归仁等都是叛军的骁骑将领,不能不提防啊。”
  李俶道:“我军久战皆已疲惫,况长安城墙高耸,不宜强攻。”
  杨错急道:“叛军士气低落,正是出击的大好时机。况且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军士气正旺,此时不追赶,更待何时。”
  李俶还在犹豫。
  杨错进言道:“昔日文皇追薛杲,有人劝文皇不要追击。文皇道:‘彼军阵势大乱,若不追赶。等叛军稳住阵脚,情况就不同了。’末将以为此话很合适现在的情况,请大元帅下令追击。”
  李俶这才同意进攻长安。
  杨错立刻拨马回前军,与李嗣业一起从金光门、延平门、开远门对叛军发动猛烈的进攻。
  不一会儿,浑释之从北面,仆固怀恩从南面进攻。
  安思霖担心四面包围再难突围,于是与李归仁等率军从东面突围而去。
  他们路上遭遇到郭子仪事先安排好的伏兵,双方又经历了一场恶战,田乾真战死。
  安思霖等人则趁乱逃脱,退到陕郡。
  失去了主帅,守城的叛军随即崩溃,四散而逃。
  次日,二十八日的时候,唐军进入长安城。
  长安自天宝十五载七月陷落,至今已有一年有余。
  当杨错再回长安时,只看到满目疮痍。
  承受着深重苦难的百姓夹道欢迎唐军,杨错看着他们,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就在这时,杨错发现回纥兵马有异动的迹象。正为此生疑,却见仆固怀恩匆匆而来。
  “杨将军快去阻止叶护太子,他要劫掠长安。末将阻拦,叶护太子却说是得到陛下的准许。”
  杨错不等仆固怀恩说完,就引亲兵直接去找叶护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