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天书有灵,生活要有仪式感
  “卧槽草草草……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锦鲤体质?人在家中坐,C位天上来?”
  听完南华老仙的话,说江流不激动那是不可能的,这可是道术啊!看那南华老仙的表现,完全是神仙中人了。
  武功练的再好,还只是个凡人,所以江流从来就没想过让小春子教自己武功,就等着哪天刷出个仙道人物,修仙得道,没想到瞌睡就来了枕头。
  伸手抓住《太平要术》。
  “叮!警报,宿主遭遇未知入侵……警报……入侵者为《太平要术》。”
  吓得江流赶紧松开了手,只是《太平要术》就像粘在了江流手上一样,怎么甩,怎么用力都扔不走。
  “叮!宿主长时间持有《太平要术》,警报默认通过,是否装备《太平要术》?”
  “尼玛!还有这样的?不装备,不装备!”
  江流话音刚落,《太平要术》就直勾勾的掉落在地上,一动不动。
  “这就完了?怎么好像什么都没发生?”
  走两步回头看两下的江流发现《太平要术》确实一动不动的躺在地上,顿时,好奇心又回来了。
  小跑回原地,捡起《太平要术》翻了开来,皱起了眉头。
  “尼玛,说好的我乃天地异数,必不受资质所限呢?密密麻麻的繁体字,大多我都看不懂,你让我练毛啊!拿毛练啊!”
  有些丧气的江流拿着《太平要术》回到了房间,颇为郁闷的睡着了。
  翌日,江流见到苗以轩就兴冲冲道:“以轩,你可识字?”
  “字是识得的。”
  “那太好了。”
  江流闻言,立即从怀中抽出了太平要术。
  “太平要术!”
  看到书封上的四个大字,苗以轩神情一震,她也是听过这书的大名的。
  “你听过?”
  “传说中此书乃是大良贤师张角从南华老仙那得到的天书,有诸多不可思议的威能。”
  “这边也有太平道吗?”
  “有,但是不多,早年,我有幸见过大良贤师一次,当真是文采风流,天下难有望其项背者。那年大良贤师来交州布道,只是交州地广人稀,山林茂密,交通不便,宗族观念极重,布道的效果并不好,大良贤师见状也没多强求,就离开了,再也没来过。”
  “原来如此。”
  苗以轩有些激动的伸手就要接过太平要术时,青铜色的古书陡然放射出一道青光推开了苗以轩。
  “这是?”
  “天书认主,看来我是无缘得观此书了。”
  江流微微一笑,道:“那可未必。”
  说完,江流当着苗以轩的面打开了太平要术。
  苗以轩面色一喜,抬头看去,只见灰蒙蒙的一片混沌,什么也看不到。
  “以轩,第一句怎么念,是什么意思?”
  苗以轩颓然的摇了摇头,道:“天书认主,我一个字都看不到。”
  “不过吧,这都不行!不怕,我还有招。”
  江流找来笔跟绢帛,开始抄写太平要术,虽然大多字他不认识,但一笔一划都是知道的。
  可是刚写一句,绢帛就自燃起来,吓的江流赶紧把着火的绢帛给扔了,江流这回算是彻底服气了。
  此时此刻,江流也有点明白了,想要学太平要术,要么选择装备,要么成为博学多识的才子,自己领悟。
  “唉…看来我是无缘这天书了,城主居然有缘得此天书,这福分真是得上天的青睐。”
  “哪里哪里,就是城墙上捡的。”
  “天书有灵,也许某一天城主自然就悟了。”
  江流点了点头,没有多说。
  他还想到了太平要术一个很现实的作用:当防弹衣。
  别人接近不了,那么他把书塞到怀里不就是一个超级防弹衣?
  哪天把他逼急了,把天书抄出来打人,谁抗的住?
  想到这,江流的郁闷一扫而空,开心的笑了。
  转眼,时间到了江流来三国的第五个月份。
  公元184年7月,江左城从一穷二白发展到了如今近1000人的规模,城内各色建筑一应俱全。
  俨然一个初级县城规模,但也到了江左城的初步人口上限。
  如果要发展,江流只能选择把城内的农田、鱼塘、饲养场等变成建筑用地,那势必就要破坏掉江左城自给自足的经济生态,这是江流不愿意看到的。
  即便是近代,华夏的城市化率也低的发指,在三国更是低的可怕,维持如此之低的城市化率的根本就是农村自给自足,不需要城市提供商品的小农经济系统。
  破坏掉江左城的经济生态,一旦遇到天灾人祸,江左城可能都不需要敌人动手,自己就亡了。
  毕竟江左城地处“蛮荒”,周边全是山林,粮食生产与运输都很困难,江左城的人口一多,粮食的压力就会越来越大。
  “鲁军师,江左城经过初期的野蛮发展,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瓶颈,接下来你有什么想法?”
  今天,是江流第一次召开正式的城主大会。
  昨天他忽然想到了一句话:生活要有仪式感。
  于是,心血来潮的江流就在今天,召开了仪式感十足的大会。
  城主大殿内,江流端坐在城主王座上,身后苗以轩手持掌扇,衬托着江流的威仪,身边,东厂督主小春子站在一旁,阴冷的扫视全场,看的人头皮发麻。
  江流经常见小春子没什么感觉,但不常见的人都感觉出来了,小春子身上阴冷的气质越来越明显。
  江左城的一众骨干,上到总督政务的鲁军师,下到水井护卫队队长,都在大殿内井然有序的站着。
  “回城主,我认为江左城要扩建。”
  鲁滨逊的想法与江流不谋而合,既然城内大道农业用地不能动,那只能向外扩张。
  一个月来,县里其他村的村民听说了江左城的好日子,都纷纷带着行李跑到江左城外请求收留。
  日子实在是太苦了。
  有些村村里的土地都是村内的大家族的,多数村民都只是雇佣农,一年到头辛勤劳动几乎没有所得,又赶上天灾,一听风头都纷纷跑到了江左城。
  赶来的大多数都是青壮劳动力,不收,可惜,收了,没地方住也养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