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一章 商议罪责
  当清晨第一缕曙光降临大地,无数铁骑驰骋在京城各处。
  守卫京城的五军营、神枢营、神机营尽数出动,守卫在皇城、内城、外城等各处。甚至连离京三十里开外,均设置要哨。
  锦衣卫在城中四到处搜寻倭寇余孽,什么店铺、茶楼、客栈,均不放过。
  翠云楼更是悲惨,别说是老鸨、龟奴、烟花女子,就连宿夜的客人也不放过,一个个仔细盘问,稍有差池,便带往诏狱。
  京城居民人心惶惶,不知道的四处打听情况,知道的闭门不出,唯恐被官家误以为是倭寇同党。
  寒霜厚积,踩在上面如同薄薄雪面,还会发出稍许响声,听得让人直打冷颤。
  林凌启独自站立于西苑大殿外,头上、肩上披上一层白霜,一张脸冻得紫红。
  严嵩、徐阶、陆炳、杨博等等朝廷重臣,入大殿已近一个时辰,至今未曾出来。
  说心里话,林凌启心中很是不安。
  利用倭寇之手,杀死朱载圳、蓝道行,又让林家军射杀倭寇及王府护卫,完全知道事情真相的,只有他与朱载垕两人。
  之所以在借刀杀人之际,拔高朱载圳、蓝道行的形象,除了为了自保以外,目的留些缓冲余地。
  朱载圳自不用说,在朱厚熜心目中远胜于朱载垕。如果不是许多正直的大臣极力坚持,只怕朱载圳很有可能成为皇位继承人。
  而蓝道行受徐阶推荐入宫,深受朱厚熜信宠。
  这么两个人,如果将他们的真实面目揭露,朱厚熜会相信吗?
  即便相信,他能接受吗?
  为了皇位,一个儿子向另一个儿子下毒手,他脸上有光吗?
  他宠信的道人,居然是倭寇派来的,这结果传出去,还不贻笑天下。
  他堂堂大明皇帝,在世人眼里不就成为庸碌、愚昧之徒吗?
  他还怎么统治万民?
  他还有什么资格高高坐在朝堂之上?
  真相有时候很重要,有时候又变得不再重要。
  朱厚熜绝对不需要这个真相,也不想知道这个真相。
  所以,将这两人塑造成英雄角色,多少能藉慰朱厚熜心中的伤痛,掩盖他的识人不明,对自己何尝不是桩好事。
  但对自己究竟有多少好处,林凌启心里没底。
  作为昨晚事件的亲历者、指挥者,居然被拒之大殿外,这算不算一种讽刺,或者说是政治上的失势?
  晨风吹来,露在外面的肌肤更多几分刺痛,接着便麻木了。
  林凌启使劲跺跺脚,搓着手在嘴边呵气,心里暗骂着朱厚熜不地道,就算对自己有意见,也用不着将自己晾在外面喝西北风。
  这时,从远处过来一队侍卫,拱卫着一顶轿子,片刻间来到跟前。
  朱素嫃从轿子上下来,身穿素色衣裳的她,眼睛红肿着,好像刚刚哭过。
  林凌启心中有些亏欠,朱载圳毕竟是她哥哥,而自己间接杀了他,这似乎……
  然而愧疚感一闪即过。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朱载圳干下伤天害理的事,还要伙同蓝道行告自己黑状,企图将自己置于死地。难道就因为朱素嫃而伸着脖子任由他砍?
  林凌启自问没有这么伟大,或者这么愚蠢。
  他上前略一躬身说:“公主殿下,都怪臣无能,不能将两位皇子同时从倭寇手中救出。”
  他跟朱载垕形成攻守同盟,那就是一口咬定,倭寇偷袭,朱载圳与蓝道行激战后不幸遇难。
  现场除了他俩,便只有林家军。而林家军是他的军队,忠诚度很高,有些话不会乱讲。
  朱素嫃虽心痛皇兄之死,但更关心林凌启的处境。
  她整个心都放在他身上,盼望父皇不要因此事责罚他。
  “这怪不得你,可能是皇兄命该如此。三皇兄有道奏章委托我向父皇呈上,我会尽力替你开脱。”
  朱厚熜恪守二龙不得相见的规矩,朱载垕想与他沟通,基本靠奏章联系。
  现在朱载垕按照与林凌启的共同口径写道奏章,朱素嫃代为传递。
  林凌启心头浮起暖意,这丫头在这个时候还挂念自己,一片真心难以言表。
  “公主殿下,皇上必定哀痛,你好生劝慰几句。至于臣的事,你不要参与。”
  “这个我自有主意。”
  朱素嫃略一颔首,吩咐跟随的宫女给林凌启送上暖炉,自己便走进大殿。
  朱厚熜端坐于龙椅上,不知是疲倦还是哀伤,脸上一片灰白,没有丝毫生气。见朱素嫃进来,脸上闪过道诧异之色,随即怒气笼罩。
  “你来干什么?是不是替林凌启求情来的?”
  朱素嫃垂首不语,疾步走到跟前,递上朱载垕的奏章。
  朱厚熜打开看了下,脸色稍微缓和一些,也不搭理朱素嫃,朝严嵩等人说:“诸位爱卿,这件事你们再商议一下。”
  昨晚的突发事件,严嵩犹如五雷轰顶。
  最近一段时间,他极力向朱载圳靠拢,什么奇珍异宝,不知有多少落入朱载圳口袋。
  朱载圳的死,不禁让严嵩在经济上遭到巨大损失,更重要的是少了一座政治靠山。
  老谋深算的他很快从惊慌中走出,立刻形成一个应急方案。
  失之桑榆,收之东隅。如果能借此事将林凌启置于死地,未尝不是件喜事。
  “皇上,林凌启负责押送诏狱囚犯。现在匪首徐海被劫,不知去向,而且倭寇趁势袭击景王,造成景王、蓝真人遇难,林凌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臣以为,必须严惩林凌启,以告景王、蓝真人在天之灵。同时让文武百官知道,不管谁的官职有多大,只要出了什么岔子,绝不轻饶。”
  刑部尚书何鳌附会着说:“首辅大人言之有理。因为林凌启的玩忽职守,造成景王不幸,臣以为将其凌迟处死也不为过。”
  朱素嫃一听急了:“父皇,三皇兄之前跟女儿讲,昨晚的事怪不得林凌启。如果祭天时间放在押解诏狱囚犯前完成,那么即便倭寇作乱,两位皇兄已经回府,自然平安无事。
  如果祭天放在押解囚犯之后,那么倭寇作乱时,两位皇兄还未出府,也不会有什么闪失。
  而祭天恰恰与押解囚犯同时进行,导致倭寇劫徐海后撤离,刚好碰上两位皇兄祭天,才引出这场祸端来。
  而且,当时祭天前,三皇兄打算带五百护卫出府。可蓝真人对他说,人太多的话,会影响与上天交流,五十足矣。
  所以两位皇兄才各带五十名护卫。要是照三皇兄的意思,倭寇哪有机会接近、伤害他们呢?”
  她将一切罪责推卸到祭天出现的漏洞,极力保全林凌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