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燕王朱棣
长江对岸,一眼望去,黑压压的军营一望无际,无数士兵穿流其中,进行紧张的操练和战备工作;江边千帆遮日,无数船只整装待发,而军营正中间最大的一顶帐篷,则是燕王朱棣的帅营.
帅营之中,一个约莫四十多岁左右的中年壮汉端坐主位之上,一脸络腮胡,沧桑的皮肤,锐利的眼神,身着绯红蟒袍,一股威严的气息自然散发而去,让人不禁生出跪拜的冲动,这就是朱允炆此生最大的对---燕王朱棣.
朱棣之下,武将分两排站定,左边为首一人,五大三粗,虎背熊腰,一脸横肉,身上杀气流露,一看就是一员久经沙场的老将,这便是朱棣下第一大将朱能.
从靖难起兵以来,朱棣下大将例如张玉,王真等接连折损,让朱棣心疼不已,而朱能是幸存不多的朱棣旧将之一,对朱棣也是忠心耿耿,深的朱棣信任.
朱棣环视众将,开口道:“诸位将军,眼下应天府近在咫尺,下一步怎么走,诸位可有何良策?”
站在右排为首一人,年纪约莫二十上下,一脸的傲气和痞气,乍一看还以为是哪里冒出来的无赖,但是从全身那紧绷的肌肉和多处伤疤可以看出,这也是一名历经生死的猛将,他便是朱棣的第二子朱高煦.
朱高煦虽然脾气暴躁,目中无人,坏事做尽,但是不得不说他那一身武艺和胆量却是出类拔萃,多次在朱棣绝境之际救出朱棣;燕军进攻浦子口的时候,本来差点就被以逸待劳的盛庸打败,结果朱高煦半路杀出来,让燕军反败为胜,打败了盛庸,占据了浦子口,让燕军形势大优,否则胜负如何,还难以预料.
朱高煦轻蔑的道:“父王,目前朝廷的军队数量已远不如我军,而且尽是些老弱病残,士气低落,而我军正士气高涨,长江水师也尽归我军所有,儿臣早已视应天府如探囊取物耳,儿臣明日愿领十万兵马,替父王拿下应天府,让父王早日登基!”
朱棣斥道:“煦儿不得胡说,本王这次靖难起兵并非意欲夺我侄儿皇位,只是清君侧,铲除皇上身边那些蒙蔽皇上的奸臣,等事毕后本王就会返回北平,继续做我的燕王,以后此等大逆不道之话,你不要再说,免得授人以柄!知道吗?”
朱高煦撇了撇嘴,没有说话.
燕王朱棣起兵打的旗号是“清君侧,靖国难”,虽然所有人心里都知道他是奔着朱允炆的皇位去的,但是明面上不能说出来啊,否则那就真成了大逆不道的叛军了;至于拿下应天府后,如何逼朱允炆退位,那就有太多办法了.
朱棣看向朱能,询问道:“朱能,你说说看!”
朱能虽然长的生猛,但是却是粗中有细,善于思考,不像朱高煦完全就是一个莽夫,所以朱棣也会经常听听朱能的意见.
朱能恭敬道:“王爷,末将以为高煦之言不无道理,我燕军出外征战已经好几年了,将士们亲人都在北方,思乡心切,而且南方潮湿,多蚊虫,很多将士已经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和厌战的情绪,末将以为应该迅速拿下应天府,速战速决,迟则生变啊!”
朱棣微笑道:“煦儿和朱将军所言都有一定的道理,本王也想速战速决,早日铲除奸臣,为吾皇分忧,只是欲速则不达啊!本王以为下一步进攻之处并非应天府,而是镇江!”
“镇江?!”众武将都吃惊道,大家都以为下一步是要打应天府了,怎么突然改镇江了?
朱高煦叫道:“父王,何必那么麻烦去打镇江,直接进攻应天府不就行了;只要拿下应天府,还怕其他各城不听您号令不成?到时候不战而屈人之兵,既不更好?”
朱能没有说话,但也看着朱棣,等他的解释
朱棣缓缓道:“本王想攻打镇江,并非心血来潮,乃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主要原因如下:
其一,孙子兵法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我军最擅长的乃是运动战,而攻城非我军所长;而且应天府早已被我父皇层层加固,城高河深,如铁桶一般,若非兵力占有绝对优势,是很难攻下来的;况且朝廷还有守军二十万,有盛庸,徐辉祖这样的老将守城,加上城中的百姓可以随时增援,而我军只有三十余万,比朝廷军队数量多一倍都不到,到时候应天府军民一心,再加上城墙之利,我军要攻下应天府还不知要到何年何月;如果时间拖的太久,像你们刚才所说,迟则生变,我担心会引起士气低落,将士厌战情绪和水土不服进一步加重,到那时候我军战斗力必然大减,那就麻烦了。”
朱棣顿了顿,道:“另外,如果给了朝廷缓冲时间,各地援军一到,本王就必须要撤退了,毕竟本王是以一隅而敌全国!这一撤退,要拿下应天府就更加遥遥无期了!”
众将皆点头,认为燕王言之有理
朱棣继续道:“这其二,如果本王马上攻打应天,到时候镇江守军出击攻击我军,则我军可能面临腹背受敌的风险,我军数量较朝廷军队本来优势就不大,如果再被夹击,则会有溃败的风险;而我军首先攻打镇江的话,朝廷军队必然先要确保应天府的安全,断不敢出兵增援镇江,而我军以优势兵力攻打镇江,则可一举拿下;攻下镇江,则遏住了应天府的咽喉,让其再无增援的可能,同时也能沉重打击朝廷军队的士气,瓦解他们守城的决心!”
众将齐道:“王爷英明!”
朱棣笑道:‘这其三嘛,本王听说镇江守将童俊是个典型的软蛋,属于那种见风使舵,吃里扒外的类型,对于这种人,本王只要派一使者,对其威逼利诱,本王有把握让他投降本王,这样本王不费一兵一卒,即可拿下镇江,岂不快哉?哈哈哈!’
朱能喜道:“王爷英明啊!朱能所不及也!”
朱高煦道:“父王,要不让我去劝降那童俊如何?”
朱棣摇摇头道:“没必要,毕竟还是有一定风险,派个能言会道的使者去即可!好了,今天议事先到这里,大家各自回去备战吧!”
“是!王爷!”众将各自散去
朱棣站起身来,走出军营,遥遥看向长江对面若隐若现的南京城,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再过段日子,本王就是这应天府之主,整个天下之主,我的好侄儿,你做好准备了吗?
一丝阴冷的笑意浮现在朱棣的脸上…..